[实用新型]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8573.X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康大为;康冬梅;康亚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大为 |
主分类号: | B60T11/224 | 分类号: | B60T11/224 |
代理公司: | 绥化市广辉专利事务所 23104 | 代理人: | 武力生 |
地址: | 152000 黑龙江省绥***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两用 多功能 制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交通路网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制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制动系统的反应速度快,还要有线性,又要不易拖死,对控制气管路突然发生故障时,要求有一定的制动力。例如车辆行驶速度为100km/小时,每秒行驶距离为27.75m。现有的继动阀及ABS系统都存在反应滞后,特别是现在的ABS系统,多是一级控制、当接受信号后控制阀将制动室的气体排出过多,再充进气体的时间较长,也就是峰值较高,延长了制动距离,一般继动阀和ABS系统都是单纯靠制动总泵供给的指令控制气管路中的气体来驱动继动阀,进行制动工作,由于制动总泵与继动阀之间的管路较长,使反应滞后,半挂车的管路更长,滞后现象更加严重,半挂车又存在空载时轮胎易拖死的现象较严重,本人的实用新型200720117752.1、200720116425.4、200920314551X虽然能够改善空车轮胎易拖死的现象,但需要加操作开关调控不方便,后将专利号为201020298442.6的汽车刹车自动调压控制器,加装上后有所改善,仍然没能彻底解决反应滞后的现象和制动控制管路突然损坏时无制动的现象,牵引半挂车的汽车存在转向桥制动力设计过大,实际行驶时不实用,因半挂车和牵引车不是一整体,前转向桥制动力过大,制动时很容易使半挂车与牵引车产生夹角,特别是冰、雨、雪路面车辆转弯制动时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经过调查有99%以上牵引车的转向桥均将制动解除或将刹车片间隙调整到几乎没有多少制动力。现有的继动阀和ABS系统也存在上述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本装置与汽车刹车继动阀配套使用,可根据制动的要求供给制动室又快又有线性又不易拖死合理的压缩空气从而起到制动减速快又不易拖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包括壳体、上盖、活塞和膜片,上盖螺接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上盖腔室内设置活塞,壳体内设置腔室,呈阶梯形状,连动杆及活塞设置在腔室内,相对应上盖腔室内设置的活塞和壳体腔室内设置的活塞下平面分别设置膜片,所述的上下活塞,上下膜片和连动杆构成一个总成,所述的上盖和壳体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孔。
所述的上活塞和连动杆上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的上盖腔室内也可以只设置上膜片。
所述的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调压控制装置。
所述的膜片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压片。
所述的壳体上设置的进气孔可以设置体内连接,也可以设置体外连接。
本实用新型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通过壳体下端与各种挂车控制阀,紧急继动阀、继动阀相连接,该控制装置在壳体内腔室设置活塞膜片总成,使腔室内形成多个工作腔室,从而达到可根据制动的要求供给制动室又快又有线性又不易拖死合理的压缩空气,从而起到制动减速快,又不易拖死的的效果,当ABS出现故障时,仍有良好的防抱死效果,当控制管路发生故障时,仍有部分制动力,可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与紧急继动阀连接工作状态的主视图剖视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汽车气电两用多功能制动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上盖7、上活塞5、下活塞17和上膜片4、下膜片15,上盖螺接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上盖腔室内设置上活塞5,壳体内腔室呈阶梯形状,连动杆2与下活塞17设置在腔室内,相对应上盖腔室内设置的活塞和壳体腔室内设置的活塞下平面分别设置上膜片4和下膜片15,所述的上下活塞,上下膜片和连动杆构成一个总成,所述的上盖和壳体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孔。
所述的上活塞5和连动杆2上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的上盖腔室内也可以只设置上膜片4。
所述的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调压控制装置8。
所述的上膜片4,下膜片15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压片。
所述的壳体上设置的进气孔可以设置体内连接,也可以设置体外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大为,未经康大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85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头收线机排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模具随型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