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待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5375.6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2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黄祖好;许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瑞德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家电 控制板 关机 待机 功耗 电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控制板关机能耗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待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加速以及能源消耗时对环境污染的加剧,2008年欧盟提出了EUP指令,涵盖了家用电器、家庭用信息技术设备、消费类电子、玩具、休闲和运动装备四大类耗能产品。指令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0年开始投入市场的产品,在关机或待机模式下功耗不得超过1W,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不得超过2W;第二阶段,2013年开始投入市场的产品,在关机或待机模式下功耗不得超过0.5W,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不得超过1W。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具有其实际前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消除电子产品在关机模式的能耗,真正实现低碳、节能环保新型的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待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待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包括微处理器MCU1、电源处理器、微动开关S1、继电器RY1、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D1;电源处理器分别向微处理器MCU1、继电器RY1供电,微处理器MCU1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均与继电器RY1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的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负极与继电器RY1另一端连接,微动开关S1与继电器RY1的开关并接,微动开关S1与电源处理器连接。
所述继电器RY1为具有一组常开、一组转换的继电器。
所述微动开关S1为以上机械式触动开关。
用户通过按下微动开关S1,控制板得到电源后通过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吸合,实现开机;关机时由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断开,此时控制板上没有电流流过,从而真正实现了关机零功耗,实现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实现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实现家电控制板关机/待机零功耗的电路装置,包括微处理器MCU1、电源处理器、微动开关S1、继电器RY1、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D1;电源处理器分别向微处理器MCU1、继电器RY1供电,微处理器MCU1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均与继电器RY1的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的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二极管D1负极与继电器RY1另一端连接,微动开关S1与继电器RY1的开关并接,微动开关S1与电源处理器连接。其中继电器RY1为具有一组常开、一组转换的继电器;微动开关S1为耐压220V以上机械式触动开关。
在本实施例中三极管Q1选用三极管8050,二极管D1采用型号为1N4148的二极管,电阻R1为4.7KΩ。设备通电后,按下微动开关S1,电源经电源处理电路得到微处理器MCU1工作所需要的+5V和继电器RY1的+12V,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闭合,将微动开关S1短路,此时系统处于开机状态;当想要进入关机状态时,由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断开,此时电源不再进入控制板系统,控制板没有电流流过,实际关机功耗为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工程:设备通电后,按下微动开关S1,电源经电源处理器得到微处理器MCU1工作需要的+5V和继电器RY1的+12V,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闭合,将微动开关S1短路,此时电控板处于开机状态;当想要进入关机状态时,由微处理器MCU1控制继电器RY1断开,此时电源不再进入电控板,从而达到控制板系统实际关机功耗为零的目的。当电控板的控制电路并没有电流流过,从而实现零功耗。在关机状态必须通过按下微动开关S1才能进入开机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瑞德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瑞德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53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