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柱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8176.0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霞;隋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中柱。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人们在选购汽车时,汽车的安全性已经逐渐成为广大车主购车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汽车车身的设计是影响汽车安全性能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汽车车身具有三根立柱,分别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立柱除了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还起到门框的作用,而中柱不但要支撑车顶盖,还要承受前后车门的支撑力,另外在车辆意外发生侧面碰撞时,中柱也因起到最大限度保护乘员的目的,因此中柱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对车身的安全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据有关数据证明,在现在车辆交通事故中,侧滚翻事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现有汽车中柱强度不足所造成的。现有传统的汽车中柱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该汽车中柱设置在汽车侧围外板1和上边梁内板2之间,包括中柱内板3、上边梁加强板5和中柱加强板6,该汽车中柱的中柱内板3是通过其上端与上边梁内板2连接与汽车顶盖横梁进行连接。这样的中柱连接方式焊点较少,在碰撞中容易发生焊点撕裂现象,中柱的强度较低。同时由于汽车车顶横梁与中柱内板3间接连接在一起,中间存在结构薄弱层,而上边梁内板2为沿车体前后方向的空腔结构,在车辆侧滚翻时,上边梁内板2空腔结构容易受压变形,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现有汽车中柱强度和刚度要求不理想,在汽车侧滚翻时中柱难以抗抵外界对车身的撞击,造成中柱上部容易发生拐裂,不能有效降低车门侵入速度和侵入量,致使乘员受伤严重甚至死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的汽车中柱,在车体发生侧翻事故时,该汽车中柱能有效减少车体变形,因此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中柱,设置于汽车侧围外板和上边梁内板之间,在汽车侧围外板和上边梁内板之间设有中柱内板,所述的上边梁内板两端分别向中柱内板的一侧弯折形成连接段,所述的上边梁内板通过连接段固定在上述的中柱内板上且与中柱内板形成缓冲室,在中柱内板和侧围外板之间还设有加强板。
在本汽车中柱中,侧围外板的上端与汽车顶盖横梁相连,中柱内板的上端延伸至侧围外板与顶盖横梁的连接处与侧围外板和加强板焊接固连,由于中柱内板贯穿了上边梁内板结构断层位置,弥补了传统汽车中柱存在的结构薄弱层,同时还增加了焊点,因此大大提高了中柱上端结构强度,在车辆发生翻滚时,汽车中柱能承受较大的车辆侧面方向的碰撞力,减小车体侧面的变形以更好地保护乘员。加强板对汽车中柱的机械强度进行加强,提升汽车中柱的抗变形能力,另外上边梁内板和中柱内板之间形成缓冲室,缓冲室为汽车中柱内板和侧围外板的侵入提供缓冲空间,减少车内变形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员不被伤害。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连接段上具有翻沿,该上边梁内板通过翻沿固定在中柱内板上。翻沿结构增加了焊接面积,因此能增加上边梁内板和中柱内板之间的固定效果。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翻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中柱内板上。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加强板包括上边梁加强板和中柱加强板,所述的上边梁加强板中部弯折且两端固连在中柱内板上并与中柱内板形成缓冲腔。缓冲腔为汽车侧围外板和上边梁加强板的侵入提供缓冲空间,减少车内变形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乘员不被伤害。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中柱内板上。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中柱加强板一端弯折贴合固定在上边梁加强板上,另一端与上述的汽车侧围外板相固连。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固定在上边梁加强板处的汽车侧围外板上具有与上边梁加强板形状相匹配弯折,该汽车侧围外板与上边梁加强板形成一加强腔室。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车侧围外板一端焊接固定在上边梁加强板上,另一端与车身相固连。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中柱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与上述缓冲腔相连通的通孔。车身在生产时必须经过电泳涂装处理,以提升车身材料的耐腐蚀性、渗透性和装饰性性能。通孔的设计方便在中柱后期后期电泳过程中,电泳液能通过该通孔进入中柱内部进行电泳涂装处理,保证中柱的强度和耐久性,防止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中柱变形严重。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通孔的数量具有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中柱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8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翘板开关的固定装置
- 下一篇:外转子绕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