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8704.2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涛;门永新;彭鸿;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置 碰撞 能量 分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交通工具的变化,从起初的步行逐步进行到自行车时代,然后从自行车时代慢慢地过渡到摩托车时代,而现在,轿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如今汽车行驶安全位于客户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核心,消费者普遍认为,汽车的安全性比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经济性更加重要,汽车安全需求是汽车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
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汽车正面碰撞的碰撞能量大都由车辆前部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在车内有限空间内,要完成足够的碰撞能量的耗散,要求汽车吸能结构应具备较强的吸能能力。而偏置碰撞的工况更为恶劣,通常对正面碰撞车身撞击侧结构要求较高,需要车身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然而现今的汽车在发生偏置碰撞时,由于没有相对应的吸能结构,碰撞的能量很难从撞击侧转移到非撞击侧;因此很容易造成乘员舱的变形,给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所述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能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将撞击侧的碰撞能量及时有效的转移到非撞击侧,减少乘员舱的变形量;而且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其包括至少两对称设置且将撞击侧的碰撞能量传递至非撞击侧的传递梁;所述传递梁分别架设于前围上部总成与左前减震器、及右前减震器之间;所述传递梁的一端固设于前围上部总成上,所述传递梁的相对端固设于左前减震器安装板或右前减震器安装板上。
本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通过于前围上部总成与左前减震器、及右前减震器之间架设有至少两相互对称的传递梁;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碰撞能量通过传递梁由撞击侧转移到非撞击侧,极大的减少了乘员舱的变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将传递梁相互对称的设置,受力均匀,减少在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传递梁相互间隔且倾斜设置。将传递梁相互间隔且倾斜设置,可以在发生碰撞时让碰撞能量分别沿着各个传递梁传递而不会相互影响;倾斜设置可以减小传递梁的变形量。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传递梁的一端焊接于前围上部总成上,所述传递梁的相对端焊接于左前减震器安装板或右前减震器安装板上。如此不仅结构简单,节省零件;而且方便安装,成本也较低。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还包括若干固定件,所述传递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贯穿所述传递梁的贯穿孔;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穿过贯穿孔以固设于前围上部总成、左前减震器安装板或右前减震器安装板上。利用固定件将传递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如此则能方便安装和拆卸;当传递梁发生变形或损坏时,还能方便替换。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贯穿孔的内壁上设有与螺栓的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传递梁由圆钢制成。
在上述的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中,所述传递梁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呈扁平状的连接部。如此设置能便于安装,且能使得安装更加的稳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通过于前围上部总成与左前减震器、及右前减震器之间架设有至少两相互对称的传递梁;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碰撞能量通过传递梁由撞击侧转移到非撞击侧,极大的减少了乘员舱的变形量,因此更大程度的保障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传递梁;11、连接部;2、前围上部总成;3、左前减震器安装板;4、右前减震器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车用偏置碰撞能量分散装置包括至少两对称设置的传递梁10。将传递梁10相互对称的设置,受力均匀,减少在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所述传递梁10分别架设于前围上部总成2与左前减震器(图中未示)、及右前减震器(图中未示)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87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晒架
- 下一篇:一种车辆加速度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