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叠片式油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9399.9 | 申请日: | 201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0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朱钢;朱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德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F02M3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李玉盛 |
地址: | 40228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片式油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的油散热技术,具体为一种叠片式油冷器,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摩托车发动机的功率在逐渐提高,其内部压力也在增大,但装配空间却越来越小。如何在有限的装配空间内,既要求发动机能够承受较大压力又能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一直是摩托车发动机存在的技术难题。现有的发动机油冷器,一般采用通道式设计,高温油液从一端的储液筒流向另一端的储液筒,热量经通道管壁发散。在这种油冷器中,由于油液的流动距离较短,导致油液在通道内滞留时间较短,因此达不到充分的散热效果;如果增加散热通道的长度,又会使得发动机体积增大,这也不符合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油冷器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散热快速、高效的叠片式油冷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叠片式油冷器,包括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储油筒和副储油筒之间通过若干组散热叠片连接导通;在每一组散热叠片内均设有密闭的紊流流道,所述紊流流道为蛇形结构。
进一步针对散热叠片的限定,所述散热叠片是将两个散热块的内侧面相向贴合后焊接形成;在所述散热块两端分别设有导流孔,在两个导流孔的内侧面均设有引流槽,所述的两个引流槽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在散热块中部设有一个“L”型流道,在“L”型流道的左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竖向流道,在“L”型流道的右侧设有若干条均匀分布的斜向流道,靠近“L”型流道的斜向流道上端与“L”型流道下部横向槽体的右端部竖向对齐,每一根斜向流道的下端分别与其右侧相邻斜向流道的上端竖向对齐,相邻两根斜向流道端部的间距与相邻两根竖向流道的间距相等;在靠近斜向流道一侧的引流槽上还设有一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左端与相邻斜向流道的下端竖向对齐,沿散热块的中线对折后该延伸部的左端与最左侧竖向流道的上端重合。
再进一步,所述“L”型流道、竖向流道和斜向流道的宽度均相等。
再进一步,所述竖向流道和斜向流道的数量相等。
再进一步,所述散热块为整体压铸成型。
再进一步,在散热块上还设有定位凸起和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孔相对于散热块的中线对称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散热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左、右两侧的储油筒之间采用若干根具有多流道的散热块进行连接,极大了增加了油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的距离和时间,从而使得油液有充分的时间被冷却。
2、提高了设备的结构强度:由于在储油筒之间连接有多根散热块,这使得两侧的储油筒之间连接强度提高,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叠片式油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散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中,1—主储油筒,2—副储油筒,3—散热叠片,4—散热块,41—导流孔,42—引流槽,43—“L”型流道,44—竖向流道,45—斜向流道,46—延伸部,47—定位凸起,48—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德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德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93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消音器
- 下一篇:带圆弧底正时销槽的重型发动机上的凸轮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