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液晶光阀阵列的静态真三维显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1184.0 | 申请日: | 2012-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7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田丰;潘浩;夏雪;王雁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N13/04 | 分类号: | H04N13/04;G03B35/18;G02F1/1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液晶 阵列 静态 三维 显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液晶光阀阵列的静态真三维显示系统,属于三维图像显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客观世界是存在三维尺寸的立体空间。显示设备诞生以来,为了可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人们从未间断对于立体显示技术的研究。所谓立体显示是指能显示图像深度(第三维)效果,就像我们看真实世界一样,是立体的。立体显示技术按是否添加立体眼镜的角度来说可分为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和非裸眼立体显示技术。
基于体扫描的真三维显示是目前最新的体数据显示技术之一,它无需配戴任何立体眼镜就能呈现视差图像从而获得深度信息。体扫描显示技术是依靠显示设备周期性运动构造成像空间。体扫描技术中根据屏幕的运动方式分为:平移体扫描技术和旋转体扫描技术。平移体扫描显示系统和旋转体扫描显示系统依靠屏幕周期运动构成成像空间,目前基于体扫描的真三维显示系统是效果较好的立体显示方案。
基于动态体扫描的真三维显示系统主要部件包括投影机、电机、转轴、支架等,投影机每秒在漫射屏上输出画面,随着屏幕的旋转,最终可产生体像素填充区域。
上述方案虽然实现了体三维显示,但存在不足。体扫描空间由漫射屏的机械运动空间决定,高速运动漫射屏的面积无法扩大,机械运动的噪音大且有一定的安全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液晶光阀阵列的静态真三维显示系统。该系统搭载液晶光阀阵列,可以提高体显示空间,消除体扫描噪声,构成安全的裸视三维成像整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液晶光阀阵列的静态真三维显示系统,包括液晶光阀支架、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光阀、投影透镜、投影光路装置、投影驱动器、投影光源、色轮、电机、电机驱动器、同步控制器、微机、HDMI视频线、USB电缆,串口电缆,I2C总线电缆,其特征在于:
(1) 所述液晶光阀阵列之间平行排列,并垂直固定在液晶光阀支架上;
(2) 所述色轮由一个高速电机驱动;所述电机驱动器由同步控制器调速;即电机连接电机驱动器,该电机驱动器连接同步控制器;
(3) 在所述投影光源前安装所述色轮;所述色轮前安装投影光路装置;投影光路装置通过投影驱动器后连接投影透镜。
(4) 所述同步控制器通过HDMI视频线连接投影驱动器;所述同步控制器通过USB电缆连接微机;所述同步控制器通过串口电缆连接电机驱动器;所述同步控制器通过I2C总线电缆连接液晶光阀阵列。
同步控制器由CycloneII2C35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NAND flash(NAND闪存)、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接口芯片LT8618A和电源管理等模块组成,计算机通过USB接口与同步控制器进行通信,同步控制器存储图像并在立体显示系统运行时通过HDMI视频接口向投影驱动传输图像,同步控制器根据视频帧向电机驱动发送转速信号并向液晶光阀阵列发送切换信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本实用新型与基于动态体扫描的真三维显示系统相比,由于液晶光阀阵列成像,无须运动扫描屏幕,立体显示空间大,显示系统无噪音。
本实用新型成本较低,实现容易,运行可靠,无须机械扫描装置,体显示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基于液晶光阀阵列的静态真三维显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基于CycloneII2C35的同步控制器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11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