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3791.0 | 申请日: | 2012-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3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殊;黄建辉;谭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8 | 分类号: | F24C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曹志霞 |
地址: | 52831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炉 测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领域,确切地说是指一种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
背景技术
测温是电磁炉中比较重要的技术之一,由于产品特点,测温传感器无法直接测量目标物体(锅具内烹饪物),一般的方法就是让测温传感器贴合在陶瓷板上,通过测量陶瓷板的温度来反映锅具内烹饪物温度的变化,然后通过对应关系计算出锅具内液体的温度。
目前,请参见图1,现有技术的平盘电磁炉的测温传感器2一般是贴于陶瓷板11下方的圆心位置,这个测温点所测试的温度能够有效的反应锅具3内加热的温度。但是如果把这样的结构直接引入凹盘电磁炉就会使测试的温度值不精确。如图2所示,由于锅具3的形状与凹盘12的形状存在误差,二者无法完全贴合,一般锅具3的底部与凹盘12会有一段间隙,而如果将测温传感器如热传统平盘测温方式一般置于凹盘12最低点的圆心处,那么测温传感器2所测试的温度会因为这一段间隙使得测温不准,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测温更精确更稳定,更能反映锅具内烹饪物温度。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包括凹盘和测温传感器,所述测温传感器贴合在所述凹盘最低点以外的背部弧面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贴合在所述凹盘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中部1/3面积的背部弧面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贴合在所述凹盘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中间背部弧面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的数量为1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的数量为2个以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的数量为2-6个。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在所述凹盘背面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安装在线圈盘上。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通过电磁炉的主电路板与微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温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包括凹盘和测温传感器,所述测温传感器贴合在所述凹盘最低点以外的背部弧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测温传感器与凹盘的贴合位置避开锅具与凹盘无法重合的部位,使得测温更精确更稳定,更能反映锅具内烹饪物温度。
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的测温方法是先测出陶瓷板的温度,然后通过对应关系计算出锅具内烹饪物的温度,由于这种对应关系是不稳定的,任何一个外部条件的变化都让陶瓷板温度与锅具内烹饪物温度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比如锅具与陶瓷板的贴合程度、水量的多少、加热功率、环境温度、陶瓷板的差异、锅具摆放位置等,所以传统的单一测温传感器的测温精确度一般都很低,有据于此,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测温传感器的数量为2个以上,测温传感器在所述凹盘背面均匀分布,通过测量多个点的温度,再通过微控制器内部的一些算法对这些采样值综合进行计算,最终计算出测试温度值,进一步地测温更精确更稳定,更能反映锅具内烹饪物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中测温传感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温传感器在凹盘背面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
实施例1
请参见图3,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凹盘电磁炉的测温结构,包括凹盘12和测温传感器2,测温传感器2贴合在凹盘12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中间背部弧面上,测温传感器2为热敏电阻。测温传感器2安装在线圈盘上,测温传感器2通过主电路板与微控制器电连接。
请参见图6,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温传感器在凹盘背面的位置结构示意图,A段之间的背部弧面代表的是凹盘12最低点121和最高点122之间的中部1/3面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测温传感器2可以贴合在凹盘12最低点121和最高点122之间的中部1/3面积的背部弧面内的任意一点位置上,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37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