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节绝缘两股并列组合换位导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4046.8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9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倪浩;刘顺荣;徐月琴;郁佩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B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19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并列 组合 换位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节绝缘两股并列组合换位导线。
背景技术
所谓多节绝缘两股并列组合换位导线,即预先由41根漆包扁线通过换位而成单股长为883-943米的换位导线,再两股换位导线并列后两两组合,最后在外部按不同长度要求绕包两种以上不同厚度的绝缘纸。其绕包各节点之间在数百米长度内误差不允许超过±20mm,精度要求特高,否则将影响绕组内的电场分布(通常换位导线为单股在绕组内使用)。此换位导线非常适合用于国家“十二五”规划特高压直流重点工程的一种“平波电抗器”输电设备。组合后的成品为巨型线规,组合难度较大,两股已制好的换位导线自身已由41根漆包扁线通过换位组合而成,已属多根数大型线规,要将两线并列且近千米内自始至终保持齐平,紧贴后再在外部绕包不同厚度的纸绝缘,较难做到,往往容易出现菱型、平行四边形,一高一矮,绕包不紧,外形尺寸偏大,或绝缘纸过紧崩开,过松起皱,间隙过大,过线磨、刮伤绝缘,收线力过大致收线困难,导线由直线变圆弧过程中难以屈服,内部单股换位线绝缘过薄,在导线形变时产生移位、崩裂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高机械强度、高电压、强电流要求的多节绝缘两股并列组合换位导线。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节绝缘两股并列组合换位导线,由裸铜扁线1、绝缘漆层2、单股绝缘纸层3和公共绝缘层4组成,其中:每根裸铜扁线1外均涂敷有缩醛漆与环氧自粘漆复合而成的绝缘漆层2,构成漆包铜扁线,其芯线由奇数根漆包铜扁线组成,将漆包铜扁线在宽面相互迭合,排列成两列;两列之间有衬纸层;并且两列漆包铜扁线的上面和下面沿窄面作一转向换位,构成单股芯线;单股芯线的外侧缠绕有绝缘纸层3,构成单股换位导线,两个单股换位导线并列后两两组合,其外包覆有公共绝缘层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纸层3的厚度为0.25-0.35mm。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公共绝缘层4的厚度为1.00mm-1.10mm或1.55mm-1.6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换位导线经两股并列后,外形几何尺寸宽度方向可增加一倍,这样绕制线圈后,能成倍增加导线与线圈内筒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线圈的辐向稳定性,对于多并联根数、窄单线线规来说克服了因线窄与线圈同筒接触面积过小,从而影响整个线饼在绕组内的稳定性缺陷,增加整体刚性,提高抗短路电动力对绕组的破坏能力,确保主机运行安全。同时可根据导线在绕组中处于不同电位,对高电位处导线加厚绝缘,增加电气强度,而对正常区域导线按正常需要包绕相对较薄的绝缘纸,可节约导线所占空间,压缩体积,节约成本,总之,对不同需求的导线采用不同厚度的绝缘纸,既做到了节能降耗,又确保了主机安全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1为裸铜扁线,2为绝缘漆层,3为绝缘纸层,4为公共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导线由裸铜扁线1、绝缘漆层2、绝缘纸层3和公共绝缘层4组成,其中:41根裸铜扁线1外均涂敷有缩醛漆与环氧自粘漆复合而成的绝缘漆层2,构成漆包铜扁线,通过换位而构成换位导线,芯线的外侧缠绕有绝缘纸层3,构成单股换位导线,两个单股换位导线并列后两两组合,其外包覆有公共绝缘层4。组合后成品外形尺寸达36.21*19.59mm,每10米达47公斤,其线规为1.5*4.25*41/0.3(厚(a)*宽(b)*并列根数(n)/单根绝缘厚度Δ),采用环氧与自粘漆作为绝缘漆层2,硬度要求σ0.2≥150N/MM2(Mpa)该单股线由41根漆包线换位组成芯线束,外包仅0.3mm的绝缘层3。组合后成品线外包不同厚度绝缘,形成多节绝缘导线,数百米长度后,各节点误差不允许超过±20mm即0.02米,精确计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杨行铜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40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