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捣蒜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4947.0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7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科 |
主分类号: | A47J19/04 | 分类号: | A47J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捣蒜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捶捣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捣蒜器。
背景技术 大蒜被誉为天然广谱抗生素,有很好的杀菌及防癌抗癌和降血脂等作用,大蒜中的最有价值成分是大蒜素;在将大蒜捣碎时,大蒜中的蒜酶因胞膜破裂立即恢复活性并与大蒜中的蒜氨酸进行化学反应(15分钟完成全部反应)时从而产生大蒜素;因大蒜素遇60度以上的高温时其大部分成分会分解流失,所以常温下吃生大蒜才能更好地吸收大蒜素,但生大蒜吃多了会对胃肝及眼睛等有刺激,所以生大蒜每天吃5-7克为宜,也就是个头大点的蒜约吃一个(即一瓣),个头小点的蒜约吃两个(即两瓣)。每天既不能多吃生大蒜,又要保证能吃到一定量的大蒜素为身体服务,所以,只能将5-7克的生大蒜捣成泥状,使大蒜中的蒜酶和蒜氨酸相互之间能进行最充分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最大化的大蒜素。但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捣蒜臼、捣蒜罐等其捣把头部呈圆球状,臼底、罐底又大多呈圆弧底,加上大蒜又是圆滑的,所以不易操作,既耗时费劲又很难将大蒜捣成泥状,而压蒜器也很难将大蒜充分压成泥状。不能将大蒜充分做成泥状就不能产生更多的大蒜素,从而降低大蒜的应有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快捷地将大蒜捣成蒜泥的捣蒜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捣蒜器,由圆形碗和捶捣装置组成,所述捶捣装置的头部呈圆柱体,该圆柱体头部上面中心安装有直柄,该直柄底部与圆柱体头部通过螺纹连接;在直柄顶部安装有把手,该把手底部与直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把手下方的直柄部位上安装有横柄,该横柄一端与直柄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圆形碗底部呈平面,圆形碗四周内侧与所述的圆柱体头部四周外侧之间留有间隙,圆形碗和圆柱体头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因捶捣装置的头部呈圆柱体,圆形碗的底部呈平面,圆形碗四周内侧与圆柱体头部四周外侧只留不大的间隙,当大蒜处在圆柱体头部底面和碗底之间就怎么也跑不掉,捣大蒜时蒜沫也不易溅出。设置的直柄和横柄方便了大家的使用选择,采用直柄时可将横柄卸下,采用横柄时可将直柄把手卸下。本实用新型能轻松方便、快捷有效地将大蒜捣成蒜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叙述。
如图1所示,1.把手、2.直柄、3.圆柱体头部、4.圆形碗、5.横柄、6.大蒜。
一种捣蒜器,由圆形碗4和捶捣装置组成,所述捶捣装置的头部呈圆柱体,该圆柱体头部3上面中心安装有直柄2,该直柄2底部与圆柱体头部3通过螺纹连接;在直柄2顶部安装有把手1,该把手1底部与直柄2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在把手1下方的直柄2部位上安装有横柄5,该横柄5一端与直柄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圆形碗4底部呈平面;圆形碗4四周内侧与所述的圆柱体头部3四周外侧之间留有间隙,圆形碗4和圆柱体头部3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将大蒜6置于圆柱体头部3底面和圆形碗4碗底之间,因圆柱体头部3底面和圆形碗4的底部都是平面并且比大蒜6大许多,圆形碗4四周内侧与圆柱体头部3四周外侧之间只留不大的间隙,所以大蒜6怎么也跑不掉,捶捣大蒜6时轻松快捷同时非常有效,蒜沫也不易溅出。根据自身的体力和习惯,可用直柄2或横柄5操控圆柱体头部3捶捣大蒜6,采用直柄2时可将横柄5卸下,采用横柄5时可将直柄2顶部的把手1卸下,以减轻不必要的重量和便于操作。一开始可先把大蒜6捣扁或压扁,使大蒜6壳衣很容易剥去,再以适中的力量捶捣大蒜6,可以很快而且能非常充分地将大蒜6捣成泥状。大蒜6捣成泥状时,大蒜6中的蒜酶和蒜氨酸才能进行最充分的化学反应(15分钟内完成全部反应)并产生最大化的大蒜素。生吃大蒜6很呛,而蒜泥可与其它食物一起吃下或吞下,能明显减少呛人现象。每日5-7克的大蒜6捣成泥状后,方便了人们的快捷食用,减少了大蒜素的常态流失,使大蒜素尽可能多的被人体吸收。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圆柱体头部3和圆形碗4不生锈,使用安全,清洗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科,未经陈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4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