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线钢坯称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6889.5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2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宋延琦;张建勇;孙艳长;张文平;董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00 | 分类号: | G01G19/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李荣文 |
地址: | 0563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在线 钢坯 称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线钢坯称重装置。
背景技术
连铸生产工艺是我国冶金企业普遍采用的铸造技术,要将已铸成型的连续不间断的钢坯进行定长在线切割是连铸生产工艺的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众所周知,在连铸过程中由于结晶器的磨损、钢水合金成分和拉速的变化等各种原因,在同一流的不同时间段拉铸的同样长度的铸坯其所称的重量却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个差异的存在使铸坯在进行下道轧制工艺时,由于不能对原材料进行定重控制,只能采用定尺供应坯料,直接造成坯料重量误差大,因而直接影响到轧钢厂负公差轧制以及其产品的成材率。为了减少浪费,提高钢坯的成材率,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实行定重定尺智能切割,以达到提高坯料重量精度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线钢坯称重装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连铸方坯的热态在线称重,达到系统称重精度0.1%,又避免了高温辐射、水汽对称重设备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线钢坯称重装置,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
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包括立梁、第一横梁、气缸、传感器装置和吊框;第一横梁固定于两个立梁的上部,气缸固定于第一横梁的上部,气缸推杆的垂线下端设有传感器装置,传感器装置位于第一横梁内部,传感器装置的下端连接吊框;
两个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的吊框沿钢坯辊道对应放置。
两个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相对应的吊框由第二横梁连接。
第一横梁的下底面设有水套。
传感器装置和吊框之间设有缓冲装置。
传感器装置包括传感器和配套连接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连铸方坯的热态在线称重,达到系统称重精度0.1%,又避免了高温辐射、水汽对称重设备的影响。
第一横梁的下底面设有水套,可以有效隔离热辐射,对传感器起到保护作用;两个相对应的吊框采用横梁硬链接,可以避免吊框的晃动,使称重装置更平稳;传感器装置与吊框之间设有缓冲装置可以有效减小吊框在提升时对传感器的加载冲击,有利于提高称重精度和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1为立梁,2为第一横梁,3为气缸,4为传感器装置,5为缓冲装置,6为吊框,7为水套,8为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在线钢坯称重装置,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
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包括立梁1、第一横梁2、气缸3、传感器装置4和吊框7;第一横梁2固定于两个立梁的上部,气缸3固定于第一横梁2的上部,气缸3推杆的垂线下端设有传感器装置4,传感器装置4位于第一横梁2内部,传感器装置4的下端连接吊框6;
两个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的吊框沿钢坯辊道对应放置;
两个吊框式提升称重装置相对应的吊框6由第二横梁连接8;
第一横梁2的下底面设有水套7;
传感器装置4和吊框6之间设有缓冲装置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连铸坯精整线上方放置在线钢坯称重装置,两个吊框对应出坯轨道放置,根据轨道个数不同设置不同个数的吊框及相应的气缸、传感器装置和缓冲装置;每两个对应的吊框由同一只电磁气动阀控制。在连铸钢坯移动时,吊框处于下降位置,钢坯顺利进入吊框,当需要称重时,钢坯停止运动,气缸推杆同步提升,将钢坯吊起与轨道分离。
第一横梁下底面的水套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起到隔热作用,使传感器远离热辐射避免了电缆经常被烧坏的故障发生,也有利于提高称重精度和热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68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触摸屏系统以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体偶联物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