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鳞坑开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8237.5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4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梁建平;郭中;刘新前;王志强;刘宇;杨浩生;崔清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C5/06 | 分类号: | A01C5/06 |
代理公司: | 呼和浩特北方科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5100 | 代理人: | 徐小明 |
地址: | 01001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鳞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林业植树造林整地开沟装置,特别适用于干旱、半干旱造林地区缓坡地大面积鱼鳞坑方式人工植树造林所使用的开沟设备。
背景技术
在我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过分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常年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这一地区每年大部分汛期都集中在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60%--80%,虽然降雨量少,但强阵雨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雨下得很大,地表很快形成径流。但是,绝大部分雨水无法被土壤吸收,白白流失,其中约有2/3是地表径流。如何更合理分配和利用地表径流,在有限降雨的条件下更注重于集水效率和水利用效率,集雨水技术是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缓坡地有效利用有限的天然降雨水资源和恢复植被的可行途径之一。该鱼鳞坑开沟是一种用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机械化蓄集雨水技术,通过特别设计的开沟的形状,开出间距式平行短沟或者小水洼(俗称鱼鳞坑或水平沟)。根据我国北方林业造林作业工艺要求,鱼鳞坑开沟穴状整地规格尺寸,按林业整地作业株行距规程,品字配置,开沟翻出的土楞应顺着向下的坡面堆积,这样雨水将会沿着坡面流入并蓄集于各个鱼鳞坑,能够逐步使鱼鳞坑内的土壤吸收。该技术蓄水效果好,可进行免灌植被恢复。目前,鱼鳞坑的开沟均采用人工的方法,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械开鱼鳞坑的装置,在解决人工劳动的情况下,满足鱼鳞坑的形状要求。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犁体1、深松刀2、侧壁切刀3、测控地轮10、主机架4和三点悬挂架7、电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组成,所述的电控系统是通过测控地轮10上的电感应片,将鱼鳞坑开沟尺寸和地面两鱼鳞坑间距尺寸信号传递到电控箱系统,进而控制液压控制系统,使得后机架上的犁体1、侧壁切刀3按控制要求上下动作,主机架4由前机架和后机架组成,前机架和后机架通过销轴4-2和液压油缸5联接,后机架上设置犁体1,在犁体1的前端设置侧壁切刀3,在前机架上设置有三点悬挂架7和深松刀2;所述的主机架4中的前机架由三点悬挂架7、右横梁4-3、左横梁4-4和纵横梁4-7组成;所述的犁体1由活动犁铧、犁柱、犁底板、犁体曲面、刮土板组成,使得当与深松刀2和侧壁切刀3配合实现鱼鳞坑宽度330-410mm和深度510mm;所述的犁体1的犁尖与深松刀2尖的匹配间距为1099~1381mm,与侧壁切刀3尖的匹配间距为388~740mm ;所述的侧壁切刀3由2个U型卡与后机架固定,侧壁切刀与后机架左横梁4-5垂直方向夹角为13-20°,水平方向夹角为24~31°,深松刀2与前机架右横梁4-3地面水平夹角为35°;所述的深松刀2由深松铲固定立板焊合、深松铲柄焊合、深松定位铲座、深松铲尖、深松铲立刀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与国内任何一款≥120马力拖拉机相连接,总体结构布局合理、液压系统简单,传动方便可靠;鱼鳞坑的测距精度较高,坑的尺寸可随时调整;犁体设计适合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作业结构,受力均匀可靠;整机作业效率高。并可根据鱼鳞坑造林立地条件的林艺要求,随时调整鱼鳞坑的位置间距尺寸技术参数,适合不同规格的、不同间距的大面积鱼鳞坑植树造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侧视图;
附图3为附图1俯视图;
附图4为电控示意图;
附图5为液压示意图;
附图6为鱼鳞坑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6所示,图中的标号1-犁体、2-深松刀、3-侧壁切刀、4-主机架、4-1-右横梁、4-2--销轴、4-3--右横梁、4-4--左横梁、4-5--左横梁、4-6--刮土板、4-7--纵横梁、5-液压油缸、6-电控装置、7-三点悬挂架、8-齿轮变速液压泵、9-沟宽调节板、10-测控地轮、11-电磁换向阀、12-电磁控制阀、13-散热器、14-液压油箱、15-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82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白光LED无影灯
- 下一篇:膨胀式多级带压快速封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