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1999.0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0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农以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5/00 | 分类号: | B09B5/00;B09B3/0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生物 有机质 液化 生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垃圾处理,具体是一种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主要有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这三种方法。
填埋法:简单易行,是最早的垃圾处理方法,其原理是将垃圾在选定的场所,填埋到一定高度,加上覆盖材料,让其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达到稳定状态。填埋法占我国现有处理方法的比例约为90%,是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传统和主流模式。以露天堆放、填埋为特点的填埋法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容效果差,存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环境空气造成严重二次污染的危险,从环保意义上讲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应急措施。在国家对填埋法规范化之后,场地基础建设、渗滤液长期处理的要求和投入更高,运行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传统填埋方法的低成本运行将不再可行。
堆肥法:是将垃圾中的可堆腐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提高垃圾再生利用水平的一种途径。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它有两种方式:人工堆肥和机械化堆肥。堆肥处理时必须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垃圾中不能发酵成分需作填埋或焚烧处理。目前,已经建成和运行的城市垃圾堆肥场不多,主要采用机械化堆肥和简易高温堆肥技术。由于堆肥技术设施较为落后,生产的堆肥产品质量不高、肥效较低,使堆肥产品销路不畅。
焚烧法:是将垃圾中的可燃成分在高温(800℃~1000℃)条件下经过燃烧反应,可燃成分充分氧化,最终成为无害稳定的灰渣。焚烧法可使垃圾大幅度减容,减少了占地占用,可全天候操作,并能回收热能用于生活取暖和发电,为世界上—些经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但是焚烧法在我国推广也存在不少问题:1、焚烧法投资大,占用资金周期长;2、焚烧对垃圾的热值有一定要求,一般不能低于5000kJ/kg,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3、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问题,必须有很大的资金投入才能进行有效处理;4、目前国内对城镇垃圾焚烧存在很大的争议,多个城市因建焚烧厂引起专家和民众的强烈质疑,表明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有一系列未能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公开一种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装置,包括送料机、中水或回用水池、液化设备、多相分离器、浆液泵、贮料罐、反应釜、UASB反应器、沉淀池、贮水罐、气体净化设备和贮气罐,送料机、中水或回用水池分别与液化设备连接,多相分离器与液化设备连接,贮料罐通过浆液泵与多相分离器连接,贮料罐分别与反应釜、UASB反应器连接,贮气罐与气体净化设备连接,沉淀池与反应釜连接,贮水罐与沉淀池连接。
一种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垃圾分选,除去垃圾中的金属、橡胶、织物及不溶性物品;
(2)由送料机将垃圾送入液化设备,与注入的中水或回用水在液化设备中匀浆;
(3)将垃圾浆送入多相分离器,使有机质、砂粒分离;
(4)将有机质浆泵入带搅拌器的贮料罐中,均化、酸化;
(5)将贮料罐中具有高COD的上清液送入UASB反应器中厌氧发酵;
(6)将贮料罐中浓度高的浆液送入反应釜中,选定工作菌群进行主发酵反应;
(7)反应釜和UASB反应器生化反应产生的气体导入净化设备;
(8)反应釜中的浆液经多级沉淀后,上清液回用或做水肥,沉淀物为有机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将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资源化处理,得到有机肥、水肥、燃气;技术密集,相对封闭,占地少,节水节能,对环境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活垃圾生物有机质液化—生化处理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送料机 2.中水或回用水 3.液化设备 4.多相分离器 5.浆液泵 6.贮料罐 7.反应釜 8. UASB反应器 9.一级沉淀池 10.二级沉淀池 11.三级沉淀池 12.贮水罐 13.气体净化设备 14.贮气罐。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1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冷线均热导槽防擦伤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集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