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锭模帽口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6073.0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5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奚来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奚来凤 |
主分类号: | B22D7/06 | 分类号: | B22D7/06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721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锭 模帽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行业钢液浇注的设备,尤其涉及用于钢液浇铸的钢锭模。
背景技术
钢锭帽口传统的补缩工艺,均采用细流慢浇方式。由于钢锭浇注采取底注的注锭方式,即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最后至钢锭帽口,使得钢锭模内的钢液温度梯度呈自下而上分布,即从钢锭本体到钢锭帽口,钢液温度逐步降低,因而注锭后期采用细流慢补工艺根本解决不了钢锭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所以钢锭的质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锭模帽口,使其在钢锭浇注的过程中能起到补缩效果,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钢锭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钢锭模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内部的绝热板、在保温帽钢壳和绝热板之间的填充料,从填充料的上端面到绝热板的内壁之间设有补缩浇道,补缩浇道的上方与导液管相连。
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使钢包内的钢液从导液管、补缩浇道注入帽口。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实现了模内钢液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顺序凝固,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钢锭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保温帽钢壳,2、填充料,3、绝热板,4、导液管,5、补缩浇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参见图1,一种钢锭模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1、内部的绝热板3、在保温帽钢壳1和绝热板3之间的填充料2,从填充料2的上端面到绝热板3的内壁之间设有补缩浇道5,所述的补缩浇道5的上方与导液管4相连。
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使钢包内的钢液从导液管、补缩浇道注入帽口。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实现了模内钢液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顺序凝固,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钢锭的质量。
实施例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或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方案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奚来凤,未经奚来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60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自行车无线力矩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光化学反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