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降水自动采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6910.X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6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岚;安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水 自动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雨水收集的设备。
背景技术
酸雨会使环境“酸化”,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都有严重的危害,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危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防治酸雨,首先要对降水水质进行检测,以了解酸雨的覆盖范围与严重程度,为酸雨的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准确地收集到降水样本是对水质分析的关键。
目前,国内的降水采样器大都是在容器上设置密封盖,并可在雨感器的控制下,有降雨时自动打开,雨停后自动关闭,从而克服了人工采样的缺点。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20084376.0)发明了一种降水自动采样器,该设备上设有筒体采样器和进水口盖板,以及放置盖板的滑轨以及接水容器,通过自然降雨和重力的作用实现采样器的盖板自动开启采样。该设备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过于简单,只有一个采样容器,虽然无需电力并且成本低廉,但其可靠性差,而且诸多不确定因素都没有考虑,实用性很差。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166386.5)发明了一种降水采样器,技术方案是采用感雨器来感知降雨,用雨量计感知雨水收集情况,防尘盖与感雨器固定在一起,雨量计和降水采样器一体化设计,并有控制系统。该设备的不足之处在于感雨器的使用,感雨器的原理到性能还尚未成熟,寿命也不理想,产品价格也十分昂贵,此外其结构复杂,整套系统也过于繁琐,导致整体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动检测并收集雨水的一种降水自动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水自动采样器,其特征是:包括采样瓶、采样瓶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漏斗、集雨漏斗、盖子、旋转电机、举杆、举杆电机、注水机构,举杆安装在盖子下方,举杆电机通过驱动举杆使盖子上下移动,旋转电机连接盖子并驱动盖子旋转,盖子扣在集雨漏斗上,集雨漏斗与注水机构相连通,采样瓶与注水机构对应布置,采样瓶传感器安装在注水机构上检测采样瓶中水满或不满的状态,检测漏斗布置在集雨漏斗旁,检测漏斗下方连接阻断雨水的管道,管道上安装旁通管,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旁通管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还包括转台和转台电机,注水机构安装在转台里,转台电机连接转台并驱动转台旋转。
2、还包括排水管道,排水管道与采样瓶采用同样的布置方式、并与注水机构相对应。
3、所述的采样瓶和排水管道分别有6个,6个排水管道与6个采样瓶相间分布,相邻排水管道和采样瓶之间的夹角为30度。
4、所述的采样瓶上方安装半闭式的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一些重要部件都安装有防护罩,如各个集雨漏斗、采样瓶,使其能在长年的室外恶劣环境中运作,避免了高温、日晒和雨淋经常造成的一些零、部件损坏,增强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性能完善,各个密封处压合紧密、均匀、无缝隙,保证了样本雨水的妥善保存,所有雨水经过的管道的材料均为耐腐蚀塑料材质,保证了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的分瓶机构和开关盖机构简单实用,在结构尽量简单的情况下完成完善的采样,采用电机驱动保证了其综合性能。
4.本实用新型能在降水时自动进行雨水的收集,雨停后自动停止采样,完成收集工作后能很好地保存样本,并且能够记录与降水相关的数据。
5.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存储并查看采样器记录的降雨场次、每场降雨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气温、降雨量和故障报警,设置了采集分段模式,能够按照具体的分段规则将不同段的雨水装入不同的容器。
6.本实用新型性能可靠,成本低廉,实用性高,安装、搬运及维护都相对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69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