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强型导电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7709.3 | 申请日: | 201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9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尹锡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三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2 | 分类号: | H01B5/02;H01B5/12;H05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型 导电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导电电缆,尤其是一种加强型导电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电工电料领域重要的生产资料。目前普遍使用的导电电缆用铜或铝等金属导电,这些材质的电缆导电性能较强,但这些质地较软的金属抗拉拽性能很差,远远低于钢缆,但钢缆导电性能却远远落后于铜或铝。在理论上,如果将铜或铝与钢进行熔合,制造出铜钢合金或铝钢合金的导电电缆,势必会造成导电性和抗拉拽性均较差的不良效果。
申请人在同日申请的“一种发热膜和钢结构房顶全自动除雪系统”和“一种加热式塑料大棚及为其加热的发热膜”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中,因技术和结构所需,都涉及了需要一种既能导电又能抗拉拽的导电电缆,而这种性能的电缆目前在市场上和现有的技术文献中却未被发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强型导电电缆,所述电缆不仅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又能抗拉拽。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将铜质或铝质的导电电缆与钢质的抗拉拽电缆合二为一的技术方案,让铜质或铝质的导电电缆负责导电,钢质的抗拉拽电缆负责加强抗拉拽性,来实现所述强型导电电缆既抗拉拽又导电良好的技术目的。具体地说,是以抗拉拽性能强的钢质钢芯作为所述导电电缆的钢芯,钢芯的外表面编制一层铜质或铝质的金属丝。
所述钢芯的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钢芯的横截面呈扁长方形。
为了获得一个较软的加强型导电电缆,以方便安装和运输,所述钢芯除了用整体型的钢皮制造成硬性导电电缆外,还可以是由若干股细钢丝编制而成的软性导电电缆。
相当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采用了抗拉拽性能强的钢质钢芯作为所述导电电缆的钢芯,极大提升了所述电缆的强度,钢质钢芯的外表面编制的一层铜质或铝质的金属丝用来导电,也丝毫未对所述电缆的导电性产生不良影响,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
所述加强型导电电缆可应用于发热膜领域中,在所应用的发热膜中,具体是在两根加强型导电电缆(2)组成的发热膜(1),呈“S”状盘绕的PE或PVC发热线(3)与加强型导电电缆(2)电连接,所述电缆在提供导电的同时提升了发热膜的抗拉拽性能。安装了所述加强型导电电缆的发热膜可应用于申请人同日申请的“一种发热膜和钢结构房顶全自动除雪系统”和“一种加热式塑料大棚及为其加热的发热膜”领域中。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加强型导电电缆剖视结构图
图2是硬性钢芯立体示意图
图3是软性钢芯立体示意图
图4是所述加强型导电电缆应用于发热膜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是强型导电电缆剖视结构图。钢芯502的外表面上包裹了一层由铜丝或铝丝编织成的导电层6。它利用了钢芯的高强度和铜丝或铝丝编织层的良好导电性,构成了本实用新型加强型导电电缆的技术目的。
图2所示的是硬性钢芯立体示意图,钢芯502是一个整体,由钢皮材料制造,手感较硬,外表面上包裹了一层由铜丝或铝丝编织成的导电层6。硬性钢芯的优势是强度高,缺点是质地较硬不便携带和安装。
在图3中,由多根细钢丝拧成的钢芯501具有软性特点,它克服了硬性钢芯质地较硬的不足,同样获得了强度很高的技术效果,外表面上包裹了一层由铜丝或铝丝编织成的导电层6。
图4所示是所述加强型导电电缆应用在发热膜上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发热膜又可应用于申请人同日申请的“一种发热膜和钢结构房顶全自动除雪系统”和“一种加热式塑料大棚及为其加热的发热膜”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所述的发热膜中。具体是由两根加强型导电电缆(2)组成的发热膜(1),呈“S”状盘绕的PE或PVC发热线(3)与加强型导电电缆(2)电连接。这种加入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电缆的发热膜具有方便导电功能的同时,提升了发热膜的抗拉拽强度,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应用内容和保护客体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三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三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77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