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簧式捕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8154.4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5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夏华;吕为群;戴习林;何蓉;徐国成;陈阿琴;钟英斌;王有基;陶贤继;郭勤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9/10 | 分类号: | A01K6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金重庆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捕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鱼类池塘养殖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每逢收获、打捞鱼的时候需要用到拉网或者捕鱼装置。而现有的捕鱼装置主要由鱼笼架、进鱼口和鱼饵兜组成,鱼笼架侧面设有渔网,通过笼类的饵料诱惑鱼由进鱼口游入装置。但是该种传统的捕鱼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进鱼口数量较少,鱼进入装置的几率较低;(2)进鱼口设有倒须,由于空间较狭小,鱼因恐惧不敢入内,且容易对所捕获的鱼体造成较大的伤害,而科研所用鱼要求无体伤,因而难以满足科研的需求;(3)使用过程中因无法查看捕获鱼量而难以把握起鱼时机,捕鱼效率低。
中国专利文献CN 200820063789.5,公告日2009年6月24日,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自动捕鱼装置,它由可折叠式鱼笼与进口装置组成,进口装置由壳体、吊耳螺钉、触发装置固定壳体、触发装置、磁铁、锥形半片、回位弹簧、转轴、绳索组成,可折叠式鱼笼与壳体连接,触发装置固定壳体通过吊耳螺钉连接在壳体上,触发装置嵌在触发装置固定壳体上,两片锥形半片通过转轴、回位弹簧与壳体连接,锥形半片开有狭长细缝数条,锥形半片其中一片锥形半片上安装有磁铁,绳索通过吊耳螺钉将整个捕鱼装置吊起。该捕鱼装置虽然解决了起鱼时机难以判定的问题,提高了捕鱼效率,但是其触发装置还需安装报警器,结构复杂,同时必将提高其制造成本,且该捕鱼装置仍未解决进鱼口小、鱼体易受伤的缺陷,因此,亟需一种捕鱼概率大,能根据渔获量自动起鱼,无需拉网,节省人力并提高效率,且对鱼体伤害较小的捕鱼装置,但是目前关于这类捕鱼装置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捕鱼概率大,可自动起鱼、节省人力,捕鱼效率高且对鱼体伤害小、结构简单的弹簧式捕鱼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设有通过吊线和垂直支架串联为一体的漂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水平支架与中央的圆形圈连接,所述的圆形圈通过第一弹簧与饵料容器相连,所述的饵料容器底面通过连接线连有卡子;所述的第二框架上套有至少3个活动圈,所述的活动圈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三框架连接,且各个活动圈上设有拉绳,所述的拉绳汇集于一点并连接设有穿孔的活动球;所述的第三框架上设有若干汇集于第三框架中央的水平支架,且汇集点处设有内部中空的固定栓,所述的固定栓设有顶面孔和侧面孔;所述的第一框架顶面、第三框架周边及底面由渔网封闭。
所述的漂浮中央设有观察口。
所述的观察口是圆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还设有导向绳,所述的导向绳贯穿于观察口、圆形圈和第一弹簧内部且下端与饵料容器连接。
所述的导向绳上端连接有若干浮子。
所述的固定栓的侧面孔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三弹簧。
所述的饵料容器设有小孔。
所述的漂浮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设有弹簧式自动封闭装置,当鱼群达到足够数量时可以自动封闭起鱼,节省了人力,可自动、有效把握起鱼时机;
2、设有导向绳和浮子,可根据需要人工起鱼;
3、进鱼区域大,提高了进鱼的概率,同时可有效避免对鱼体造成伤害,为科研提供便利;
4、结构较简单,制造成本低,适于普遍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3是图2中固定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漂浮 21.第一框架
22.第二框架 23.第三框架
3.观察口 4.吊线
5.圆形圈 6.第一框架水平支架
7.第一弹簧 8.饵料容器
9.连接线 10.卡子
11.导向绳 12.浮子
13.活动圈 14.第二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81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