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8175.6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苟斌;张凡武;蒋映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02 | 分类号: | B60R2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转向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无钥匙智能进入系统,由电子转向柱锁(简称ESCL)与智能进入控制器(简称PEPS)连接构成,当整车电源模式从OFF发生变化时,该控制系统通过智能进入控制器判断解锁条件,从而实现电子转向柱锁的解锁。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现有的车辆无钥匙智能进入系统只根据智能进入控制器(简称PEPS)采集到的是否为合法钥匙的信息判断是否对转向柱进行解锁或上锁,该系统在判断是否对转向柱进行解锁或上锁时,忽略了采集汽车其他的状态信息,如挡位状态、车速、系统电源状态,这样给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带来了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的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它包括电子转向柱锁和智能进入控制器,它还包括用于采集汽车状态信息的车身控制器(BCM,Body Control Module),所述车身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智能进入控制器的通信端口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通信端口。
所述智能进入控制器的通信端口通过LIN/K总线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通信端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电子转向柱锁连接的智能进入控制器和车身控制器,实现了对电子转向柱锁开锁和解锁状态的双重判断,从而加强了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提高了无钥匙进入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中所示的电子转向柱锁控制系统,它包括电子转向柱锁、智能进入控制器和用于采集汽车状态信息的车身控制器,车身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信号输入端,智能进入控制器的通信端口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通信端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智能进入控制器的通信端口通过LIN/K总线连接电子转向柱锁的通信端口。电子转向柱锁通过LIN/K总线反馈当前锁的状态,智能进入控制器接收到锁的状态信号后发送解/上锁成功(失败)的CAN总线信息。并能够实现诊断功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车身控制器BCM,为目前多数汽车中装有的现有模块,该模块能进行灯光控制、雨刮控制,并能采集车辆的挡位状态信号、车速信息、系统电源状态等信号。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电子转向柱锁能锁住或解锁汽车的转向柱锁从而控制汽车的方向盘锁死;智能进入控制器通过其内部的ECU判断钥匙是否为合法钥匙;同时,车身控制器将汽车的各种实时参数(如挡位状态、车速、系统电源状态)传给电子转向柱锁的内部ECU,电子转向柱锁得到挡位状态、车速、系统电源状态信号后结合钥匙是否合法的信号判断是否对控制汽车的方向盘进行锁死。
上述判断是否对汽车的方向盘进行锁死的判断依据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解锁条件为:1)系统电源模式在“OFF”;2)电子转向柱锁ESCL当前为上锁状态;智能进入控制器PEPS的ECU找到合法钥匙在车内。此时的触发条件为:系统电源切换请求(从OFF切换到ACC或CRANK)。此时,车身控制器将系统电源模式在“OFF”的信号传给电子转向柱锁,智能进入控制器将合法钥匙的信号传给电子转向柱锁,电子转向柱锁得到上述信号后解锁汽车的方向盘。
本实用新型的上锁条件为:1)车速为0km/h;2)电子转向柱锁ESCL当前为解锁状态;3)系统电源模式在“OFF”;4)变速箱挡位在P挡(AT)或空挡(MT)。此时的触发条件为:驾驶侧车门开关状态发生变化。此时,车身控制器将车速为0km/h的信号,系统电源模式在“OFF”的信号,变速箱挡位在P挡(AT)或空挡(MT)的信号传给电子转向柱锁,如果电子转向柱锁此时为解锁状态,则电子转向柱锁控制锁死转向柱,从而锁死汽车的方向盘。
上述解锁条件和上锁条件提高了无钥匙进入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了驾驶员驾照汽车的安全性。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8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