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落球冲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8240.5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9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3 | 分类号: | G01N3/303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对产品抗冲击性能测试的落球冲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汽车内饰件的造型趋于复杂化,不同的塑料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件的各个领域。随着汽车内饰的轻量化以及国产化,汽车内饰材料的耐冲击性成为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目前,大部分的落球试验工装都是采用管状导向机构,如图1所示,该管状导向机构10是直筒型,上下开口,周围包围结构。测试时,将该落球试验工装安放在被测样件上,导向机构上部开口,在开口中安放插片,插片上放上钢球,测试时将插片拔出,钢球则沿着筒壁垂直砸在样件表面,从而得到冲击效果。
但是,这种常规的落球试验工装只能进行垂直面落球冲球,即只能进行平面样件的落球冲击试验,并且无法防止落球反弹之后的二次冲击。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落球冲击装置,能同时解决无法测试曲面样品,以及防止落球二次冲击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落球冲击装置,能够有效解决无法测试曲面样品,以及防止落球对样品的二次冲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落球冲击装置,包括:竖直的四根立柱;用于固定所述四根立柱并环绕所述四根立柱的定位环,所述四根立柱沿所述定位环的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定位环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立柱垂直;环绕所述四根立柱并与所述立柱连接的,位于所述定位环上方的移动环;环绕所述四根立柱并与所述立柱连接的,位于所述定位环下方的止位环;放置在所述移动环上的隔板;以及放置在所述隔板上的落球;其中,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移动环的内径大于所述落球的直径D,所述止位环的内径d小于所述落球的直径D,所述止位环距离所述立柱底部的高度H小于1/2D。
所述移动环、定位环和止位环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立柱连接。
优选地,3/4D<d<D。
进一步优选地,4/5D<d<D。
优选地,H为2毫米。
所述四根立柱中的至少一根具有刻度。
用于测试平面样件时,所述移动环和所述止位环所在的平面分别与所述平面样件的平面平行。
用于测试曲面样件时,所述移动环和所述止位环所在的平面分别与所述曲面样件的曲面相切。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落球试验装置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既能对平面样件进行落球冲击试验,又能对曲面样件进行落球冲击试验,完全适用于不同角度的测试面;
2)止位环的设置有效防止了落球的二次冲击,避免了由于二次冲击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准确性,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参考随后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示出的附图,该说明将更容易理解,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落球试验工装的管状导向机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隔板放置于移动环上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样件冲击试验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曲面样件冲击试验示意图。
其中,主要附图标记的含义:
1、移动环 2、定位环 3、止位环 4、立柱 5、固定螺栓 6、平面样件 6′、隔板曲面样件 7、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进一步深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特征,谨配合附图再予举例进一步具体说明于后:
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落球冲击装置,包括移动环1,定位环2,止位环3,四根立柱4,隔板7,落球。定位环2环绕并固定竖直的四根立柱4,所述四根立柱4沿所述定位环2的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定位环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立柱垂直,所述移动环1和止位环3也分别在定位环2的上方和下方与所述四根立柱固定连接。隔板7放置在移动环上,落球放置在隔板7上。所述定位环2与所述移动环1的内径大于所述落球的直径D,保证落球顺利落下,止位环3的内径d略小于所述落球的直径D,以保证落球不能完全穿过止位环3,另外,止位环3距离所述立柱底部的高度H小于落球的半径,即H<1/2D,以不影响落球与样品测试面充分接触为宜。
测试平面时,试验前,试验人员通过移动立柱的位置来确定试验冲击点,在根据实验要求通过调节移动环1的高度来调节落球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82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