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散车辆前端冲击的客车底盘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0954.X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08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蒋洪;张中帆;申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散 车辆 前端 冲击 客车 底盘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底盘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底盘框架是客车上极为重要的部件,在车辆底盘框架的下面装有前轴、后轴及车轮,在车辆底盘框架的上面装有司乘人员及汽车发动机车厢等,因此现有的汽车底盘框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部件,然而,在发生交通事故车辆受到正面碰撞时,汽车底盘框架及车身覆盖件受到高强度、短历时冲击载荷的作用,产生的应力波在框架和覆盖件中传播并相互作用,最重导致变形、破坏,这些变形和破坏将影响到驾驶员的生存空间,从而威胁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底盘框架结构,以客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客车底盘框架结构,以缓冲车辆外部冲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底盘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底盘框架结构包括驾驶区骨架,所述驾驶区骨架包括前端防护机构、能量吸收机构及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所述前端防护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主护栏及位于护栏两侧的侧护栏,所述主护栏与两侧的侧护栏分别呈钝角设置并大致遵循客车外立面的造型。
所述前端防护机构的设置可以直接承受来自外部的冲击,所述能量吸收机构的设置可缓冲前端防护机构向后传递的的外部冲击,从而减少对座舱支撑机构的冲击,降低对驾驶员的伤害。所述主护栏与两侧的侧护栏分别呈钝角设置并大致遵循客车外立面的造型的设置可使得前端防护机构能够改变传输到车辆后方的外部冲击力的方向,使得冲击力分散化,从而减少对车外路人及车内驾乘人员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底盘框架结构的驾驶区骨架的示意图。
图中:前端防护机构1,能量吸收机构2,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主护栏11,侧护栏12,纵向杆21,横向杆22,座舱连接部23,连接部31,支撑部32。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客车底盘框架结构包括驾驶区骨架10、主乘客区骨架20及设备安装区骨架30。所述驾驶区骨架10包括前端防护机构1、能量吸收机构2及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前端防护机构1的设置可以直接承受来自外部的冲击,能量吸收机构2的设置可缓冲前端防护机构1向后传递的的外部冲击,从而减少对座舱支撑机构3的冲击。
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包括横向设置的主护栏11及位于主护栏11两侧的侧护栏12,所述主护栏11与两侧的侧护栏12分别呈钝角设置并大致遵循客车外立面的造型。主护栏11与侧护栏12如此设置可使得前端防护机构1能够改变传输到车辆后方的外部冲击力的方向,使得冲击力分散化,从而减少对车外路人及车内驾乘人员的伤害。所述主护栏11与侧护栏12通过焊接连接或者一体设置。为进一步降低外部冲击力,主护栏11与侧护栏12可选用具有极好的屈服强度、延伸率及冲击韧性的新型钢材。
所述能量吸收机构2位于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的后方,包括两纵向杆21及位于纵向杆21后方的座舱连接部23,在实际制造中,也可以使用若干个纵向杆21。纵向杆21之间通过横向杆22连接,纵向杆21与横向杆22间通过焊接连接或通过其他机械方式铆合。所述纵向杆21与座舱连接部23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纵向杆21与座舱连接部23也可以为一体设置。
所述能量吸收机构2的纵向杆21与前端防护机构1焊接连接,其焊接位置对应于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的主护栏11与侧护栏12的交接处或者位于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的主护栏11靠近两端处,如此设置可令所述能量吸收机构2吸收客车收到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使车辆前部的物理变形量降低。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纵向杆21与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间增设阻尼弹簧,如此可更好的缓和车辆前端收到的冲击,降低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所述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设置于所述能量吸收机构2的上方并与所述前端防护机构1隔开一定距离,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车辆收到前端外部冲击时第一时间冲击到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从而减少对驾驶员的伤害。
所述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包括连接部31及与连接部31相连的支撑部32。支撑部32与连接部3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连接部31与能量吸收机构2的座舱连接部23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或者其他机械方式铆接,此种方式下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与能量吸收机构2为固定连接。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可将驾驶员座舱支撑机构3与能量吸收机构2设置为活动连接,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外部冲击力对驾驶员带来的硬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09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操作自推进式建筑机械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阻尼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