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引水明管的可拆卸式滑动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2103.9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6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恩;王先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3/18 | 分类号: | F16L3/1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引水 可拆卸 滑动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引水明管的可拆卸式滑动支座,属于电站和供水工程引水管道支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滑动支座是电站和供水工程使用的一种引水明管支撑装置。引水明管中一般都存在较高的水压。目前的支撑结构是在引水明管的外面焊接一个支撑钢环,支撑钢环与引水明管焊接成整体后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的支撑钢轨上,支撑钢环与支撑钢轨滑动连接。
目前的这种支撑结构,由于在现场将支撑钢环与引水明管焊接成整体容易引起引水明管变形,焊接在引水明管外面的支撑钢环支撑在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的支撑钢轨上,引水明管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热胀冷缩作用会使支撑处沿钢管轴线方向产生位移,位移时摩擦阻力大。所以现有的支撑结构一般只适用于1m左右直径的引水明管,不适用于大直径引水明管或混凝土管,使用范围较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引水明管的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以解决引水明管在受到热胀冷缩时在支撑点摩擦阻力大的技术问题,扩大滑动支座在引水明管的使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引水明管的可拆卸式滑动支座,包括夹持在引水明管上的下支撑半环和上夹持半环;下支撑半环经螺栓与上夹持半环连接;下支撑半环与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的钢基座滑动连接。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下支撑半环底部设有滑块。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滑块与钢基座的连接面为弧形面或平面。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滑块为高强度自润滑复合材料制件。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钢基座上设有限位块。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钢基座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支墩上的支墩钢板焊接。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下支撑半环包括弧形支撑板和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固定孔,连接板两侧设有翼板,弧形支撑板、连接板和翼板之间设有下腹板,下腹板两侧与弧形支撑板和连接板之间设有一组下加强板;弧形支撑板的两端面设有下端板,下端板上设有下连接孔。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上支撑半环包括弧形夹板和外半环;弧形夹板与外半环之间设有上腹板,上腹板两侧与弧形夹板和外半环之间设有一组上加强板;弧形夹板和外半环的两端分别设有上端板,上端板上设有上连接孔。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下端板与上端板经螺栓连接。
前述可拆卸式滑动支座中,所述下腹板和上腹板的底部设有一组漏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是将现有直接焊接在引水明管上的支撑钢环,改成两个半圆环通过螺栓夹在引水明管上。将现有的刚性连接改造成可拆卸连接;制造、安装及拆卸方便,装配过程对管道变形影响较小;二是在两个半圆环构成的支撑钢环下面设置滑块,滑块用高强度自润滑复合材料制成,以减小位移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具有低摩擦、免维护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不但适用于小直径引水明管,也可用于大直径压力钢管及混凝土管,使滑动支座在引水明管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
①、支撑钢环由上夹持半环与下支撑半环两部分组成,制造、安装及拆卸方便,装配过程对管道变形影响较小,可用于大直径压力钢管及混凝土管;
②、下支撑半环底部支撑为高强度自润滑复合材料滑块,具有低摩擦、免维护的优点,能较好实现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轴向位移,可适用于大直径引水明管;
③、钢基座底部与钢筋混凝土支墩顶部的支墩钢板通过焊接固定,便于定位,钢基座顶部设限位块,可有效防止滑块侧移;
④、上夹持半环与下支撑半环均设有漏水孔,可减少支撑钢环内存在的积水,减缓支撑钢环的腐蚀速度,延长支撑钢环的使用寿命;
⑤、上夹持半环与下支撑半环通过双螺母高强螺栓连接,可有效防止螺栓松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支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下支撑半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夹持半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2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