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主开关管驱动损耗小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20224223.2 申请日: 2012-05-17
公开(公告)号: CN202617003U 公开(公告)日: 2012-12-19
发明(设计)人: 陈怡;南余荣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H02M3/156 分类号: H02M3/156
代理公司: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代理人: 王兵;黄美娟
地址: 310014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开关 驱动 损耗 bjt boost 变换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激式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应用于开关稳压或稳流电源、高亮度LED驱动电路等,尤其是一种自激式Boost变换器。

背景技术

与线性(稳压或稳流)调节器和他激式DC-DC变换器相比,自激式DC-DC变换器具有性价比高的显著优点。图1给出的是一种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目少的BJT(双极型晶体管)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包括由输入电容Ci、电感L、NPN型BJT管Q1、二极管D和输出电容Co组成的Boost变换器的主回路,输入电容Ci与直流电压源Vi并联,输出电容Co两端电压为直流输出电压Vo,负载Ro与输出电容Co并联,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与直流输出电压Vo的负端以及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相连,直流电压源Vi的正端与电感L的一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以及二极管D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的阴极与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

图1所示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还包括主开关管Q1的驱动单元,所述主开关管Q1的驱动单元由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和NPN型BJT管Q2组成,所述NPN型BJT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NPN型BJT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NPN型BJT管Q1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接于直流电压源Vi的正端,电阻R2和电容C1组成并联支路,所述并联支路的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相连,所述并联支路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2的基极以及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2的发射极以及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相连。图1所示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还包括电压反馈支路,所述电压反馈支路由电阻R4、稳压管Z1和NPN型BJT管Q3组成,所述稳压管Z1的阴极与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稳压管Z1的阳极与电阻R4的一端以及NPN型BJT管Q3的基极相连,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NPN型BJT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接于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该电路的不足之处在于:由驱动电阻R1、NPN型BJT管Q2、电阻R2、电阻R3和电容C1组成的主开关管Q1的驱动单元,当主开关管Q1关断时仍有较大电流流过驱动电阻R1,导致Q1的驱动损耗较大,从而影响电路的效率,尤其是电路的轻载效率。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主开关管驱动损耗较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开关管驱动损耗小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主开关管驱动损耗小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包括由输入电容Ci、电感L、NPN型BJT管Q1、二极管D和电容Co组成的Boost变换器的主回路,输入电容Ci与直流电压源Vi并联,输出电容Co两端电压为直流输出电压Vo,负载Ro与输出电容Co并联,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与直流输出电压Vo的负端以及NPN型BJT管Q1的发射极相连,直流电压源Vi的正端与电感L的一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NPN型BJT管Q1的集电极以及二极管D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的阴极与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所述主开关管驱动损耗小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还包括主开关管Q1的驱动单元,所述主开关管Q1的驱动单元由电阻R1、电阻R2、稳压管Z1和PNP型BJT管Q2组成,所述PNP型BJT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感L的一端以及直流电压源Vi的正端相连,PNP型BJT管Q2的基极与稳压管Z1的阳极以及电阻R2的一端相连,稳压管Z1的阴极与电感L的另一端以及二极管D的阳极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相连,PNP型BJT管Q2的集电极与NPN型BJT管Q1的基极相连。为提高电路的动态性能,可在直流电压源Vi的正端和PNP型BJT管Q2的基极之间并联电容C1。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主开关管驱动损耗小的BJT型自激式Boost变换器还包括电压反馈支路,所述电压反馈支路由电阻R3、电阻R4和NPN型BJT管Q3组成,所述NPN型BJT管Q3的集电极与PNP型BJT管Q2的集电极以及NPN型BJT管Q1的基极相连,NPN型BJT管Q3的发射极与直流电压源Vi的负端相连,NPN型BJT管Q3的基极与电阻R3的一端以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的阴极以及直流输出电压Vo的正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直流输出电压Vo的负端相连。为提高电路的动态性能,电阻R3两端可并联电容C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42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