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7372.4 | 申请日: | 201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0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翁立坚;董文辉;龚溥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03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射 复合 式点型光 电感 烟火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火灾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背景技术:
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是国内外城市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火灾探测器。长期以来,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普遍采用单一前向散射原理,它对于诸如木材热解阴燃火、棉绳阴燃火产生的粒径较大的白色或灰色烟雾探测灵敏度较高,而对于诸如聚氨脂塑料明火、正庚烷明火产生的粒径较小的黑色烟雾探测灵敏度却较差,以至于在许多应用场所当火灾初期产生黑烟时出现漏报或延误报警的事故。为了解决前向散射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这一缺陷,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开发了利用后向散射原理的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它虽然提高了诸如聚氨脂塑料明火、正庚烷明火产生黑色烟雾的探测灵敏度,但是它对白色或灰色烟雾的探测灵敏度却大大低于前向散射原理的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单一的前向散射或后向散射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对不同颜色、不同粒径的烟雾颗粒难以达到良好的均衡灵敏响应性能,而且也不能有效甄別烟雾、水蒸汽、油烟及灰尘,因此在环境因素影响下误报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普遍存在的对典型烟雾颗粒均衡灵敏响应性能较差,特别是对火灾初期物质阴燃所产生的常温黑色烟雾出现漏报事故,并且在非火灾烟雾颗粒影响下误报率较高的现实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红外光对不同颜色、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广谱烟雾颗粒以及诸如水蒸汽、油烟、灰尘等非烟雾颗粒多角度散射特性和量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将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两种光电感烟探测方式进行优化组合的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前/后向散射复合式点型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由迷宫盖和迷宫底座组合而成的感烟迷宫,其特点是在所述的感烟迷宫内部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AOC为43°~62°,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BOC为123°~139°,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和红外接收管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BOC优选为129°~135°。
所述的第二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BOC更优选为132°。
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AOC优选为47°~55°。
所述的第一红外发光管与感烟迷宫的中心、红外接收管之间的夹角∠AOC更优选为48°。
所述的迷宫盖和迷宫底座采用电导率为108S/cm的导电ABS原料铸塑而成。
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信号处理电路、通信电路、发光控制电路、光电信号转换电路、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火灾报警控制器及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通过通信电路与火灾报警控制器相连接,信号处理电路与发光控制电路相连接,光电信号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电路相连接;电源电路分别与通信电路、发光控制电路、光电信号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发光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红外发光管、第二红外发光管、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一红外发光管和第二红外发光管的正极分别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第二红外发光管的负极经第二十二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经第二十三电阻与单片机的控制端口相连接;第一红外发光管的负极经第二十四电阻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经第八电阻与单片机的控制端口相连接。
所述的光电信号转换电路包括红外接收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六电容及第七电容,电源的正极经第九电阻分别与红外接收管的负极、第七电容的负极相连接;红外接收管的正极经第十电阻与地相连接,第七电容的正极与地相连接,在第十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六电容,红外接收管的正极与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未经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7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自恢复保险丝的自愈式电容器
- 下一篇:医用皮试定时定位控制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