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光接收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2168.1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3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兵;曹龙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接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接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同轴光接收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通信市场的发展,光通信系统对光通信模块和组件提出了长距离,高性能,低成本的要求。为了满足长距离高性能传输的要求,必须控制光模块及其组件有较高的光回损指标。现有同轴光接收组件通常采用金属光口封装,如图1所示,包括:一TO-CAN同轴光接收器1、一金属适配器底座2、一金属适配器尾塞3、一开口陶瓷环4、一陶瓷插芯5,其中陶瓷插芯5前段与适配器底座2之间采用过盈压配或环氧胶粘接,陶瓷插芯5后段与开口陶瓷环4压配,适配器尾塞3与适配器底座2之间采用过盈压配或环氧胶粘接。该同轴光接收组件,其结构件较多,组装难,光口结构复杂,整个组件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以上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满足长距离传输要求且结构简单、组装容易、成本低的同轴光接收组件。
为达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光接收组件,包括:一TO-CAN同轴光接收器和一透明且折射率接近光纤材质的同轴适配器套管,所述TO-CAN同轴光接收器包括一光电二极管芯片和一具有一透镜管帽,所述同轴适配器套管包括一前、后端面分别与所述光电二极管芯片和一尾纤跳线的出光口端面进行光耦合,且所述同轴适配器套管的后端面与尾纤跳线的出光口端面两者物理面接触。
所述同轴适配器套管的前端面为一斜端面与水平面呈θ夹角。
所述θ夹角的角度范围为8~12°。
所述同轴适配器套管的后端面为一平端面。
由于上述结构的同轴光接收组件,仅包括TO-CAN同轴光接收器和透明且折射率接近光纤材质的同轴适配器套管两个元件,该同轴适配器套管可以采用注塑模一体成型,结构简单,易于批量生产且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在光路设计上采用实心斜端面设计,保证了整个光接收组件的光回损指标能够满足长距离传输的高回损指标要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技术的同轴光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光接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图2所示的同轴适配器套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
如图2所示的同轴光接收组件,包括:一TO-CAN同轴光接收器10和一透明且折射率接近光纤材质的同轴适配器套管20。 TO-CAN同轴光接收器10包括一光电二极管芯片11和一具有一透镜12的管帽。如图3所示的同轴适配器套管20,在本实施例中,同轴适配器套管20采用注塑模一体成型,包括一前、后端面21、22分别与光电二极管芯片11和一尾纤跳线30的出光口端面31进行光耦合,且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后端面22与出光口端面31两者物理面接触,无空气介质。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前端面21可以为一斜端面与水平面呈θ夹角,其角度范围为8~12°。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后端面22为一平端面与尾纤跳线30的出光口端面31相适配,通常情况下,尾纤跳线30的出光口端面31也为平端面。在光路设计上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前端面21采用θ夹角为8°~12°的斜端面,可以保证整个光接收组件的光回损指标能够满足长距离传输的性能要求。而尾纤跳线30的出光口端面31与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后端面22物理接触,从光通信网络传输进来的光信号经尾纤跳线30的出光口端面31后直接进入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后端面22,再由同轴适配器套管20的前端面21折射后通过光接收器件10的管帽透镜12汇聚到光电二极管芯片11,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21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