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2391.6 | 申请日: | 2012-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9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胡磊;马良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D5/00 | 分类号: | E05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行李箱 铰链 限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行李箱的开启关闭较为频繁,在行李箱打开弹起过程中限位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橡胶限位块多为实心的圆柱块状或圆台形块状,虽然在行李箱开启后能够起到限位作用,但缓冲效果较差,瞬间反作用力较大,容易产生撞击,会给用户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开启力过大,产生的撞击对车体也有一定影响,而且一般的限位块安装不够牢固,长时间使用后有松垮脱落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所存在的缓冲效果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其能够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缓冲量,有效缓和行李箱盖在开启过程中对车体末端的冲击,而保证缓冲平稳。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包括:
用于固定在行李箱铰链上的固定部;以及,
用于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缓冲行李箱盖冲击力的缓冲限位部,包括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所述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一端均固连于所述固定部上,另一端呈张开状,且所述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之间的张开角度可在所述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在所述冲击力作用下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数量为两个,两个软质弹性爪形成八字形爪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限位部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固定部一侧的块状的限位凸起,且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一用于将所述限位块安装在行李箱铰链上的行李箱铰链夹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行李箱铰链夹持部为用于环抱于行李箱铰链外周的包络臂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行李箱铰链上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固定部还包括用于卡装入所述安装孔内的卡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为采用软质的弹性材料制成的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软质的弹性材料为三元乙丙橡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安装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通过其独特的软质弹性爪可以在行李箱盖开启时逐渐接触车体,而使得冲击力逐渐衰减,从而有效抵消了行李箱盖对车体的“硬撞击”,保证缓冲平稳;同时,其限位凸起可在软质弹性爪缓冲后对行李箱起到准确限位作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通过其固定部安装在行李箱铰链上,保证安装后稳定、牢靠。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与行李箱铰链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的缓冲限位部在处于自由伸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行李箱铰链的缓冲限位部在受到冲击力后而处于压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现有的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通常缓冲效果较差,瞬间反作用力较大,容易产生撞击,为了解决此问题,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行李箱铰链限位块1,其包括:
用于固定在行李箱铰链2上的固定部;以及,
用于在行李箱盖3开启过程中缓冲行李箱盖3冲击力的缓冲限位部,其包括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11,该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11一端均固连于固定部上,另一端呈张开状,且该至少两个软质弹性爪11之间的张开角度可在行李箱盖3开启过程中在行李箱盖3的冲击力作用下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所示,软质弹性爪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软质弹性爪11形成八字形爪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该八字形爪结构在行李箱盖3开启时,由于其呈八字形张开状,两个软质弹性爪11更容易在冲击力作用下由自由伸展状态而进行弹性压缩(即两个软质弹性爪11之间张开角度逐渐增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软质弹性爪11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还可以为两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23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