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2975.3 | 申请日: | 201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2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祐严;黄长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榕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三***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感应 电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触控面板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Touch Panel)根据感应原理主要可分为电容式及电阻式等类别,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是目前主流的控制方式。
参阅图1、图2,电容式触控面板主要以一块透明玻璃为基板11,而在基板11上设有具有平行设置的多个X轴感应电极121的第一线路层12、及具有平行设置的多个Y轴感应电极131的第二线路层13,且各X轴感应电极121与各Y轴感应电极131彼此交错,形成呈棋盘结构状的感应数组。而为了确保各X轴感应电极121与各Y轴感应电极131交迭处正常运作,因此在各交迭处以一绝缘层14使其电气绝缘,藉以利用该感应数组中的静电场变化来计算接触点位置。当然,电容式触控面板更包含有其他的绝缘层15及接地层16。
然而,就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的制程而言,在单一透明基板11的一面上分别形成多个X轴感应电极121的第一线路层12及多个Y轴感应电极131的第二线路层13,由于X、Y轴感应电极121、131作矩阵排列,使得各X轴感应电极121与各Y轴感应电极131会有交叉重迭处,因此必须进行绝缘隔离处理,但绝缘隔离处理将增加制程步骤,凸显出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制程繁杂的缺陷。
除此之外,已知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的另一种制程是在基板上溅镀有呈线性的多个X轴感应电极,及在各X轴感应电极之间溅镀有与X轴感应电极不接触的Y轴感应电极线段,随后在X轴感应电极上涂布有绝缘层,且该绝缘层位于各Y轴感应电极线段连接的路径上,最后,再通过溅镀使各线段Y轴感应电极电性连接,此种制程更凸显出制程繁复冗长且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结构,可以简化制程步骤,降低制程成本,并可以提升触控感应的灵敏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结构,包含:一透明基板,具有一使用端面及一反向于所述使用端面的结合端面;一胶合层,设于所述透明基板的结合端面;多个X轴碳束,平行设置于所述结合端面且被所述胶合层黏固,各X轴碳束具有一第一导电线及一包覆所述第一导电线的第一绝缘膜;多个Y轴碳束,平行设置于所述结合端面且与各X轴碳束交错并被所述胶合层黏固,各Y轴碳束具有一第二导电线及一包覆所述第二导电线的第二绝缘膜。
较佳地,所述胶合层为一紫外线可固化黏着剂。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电线为碳纤维。
较佳地,所述第二导电线为碳纤维。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相互交错的X轴碳束与Y轴碳束设于具有胶合层的透明基板上组成,且各X轴碳束与Y轴碳束各具有一导电线(碳纤维)及一被绝缘层包覆,因此,感应电路在制程上可将X轴碳束与Y轴碳束交错后,直接设于具有胶合层的透明基板上,最后经照射紫外线(UV)使胶合层固化而将X轴碳束、Y轴碳束与透明基板三者结合为一体,感应电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进行绝缘隔离处理,简化了制程步骤及,降低了制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已知触控面板立体分解图;
图2是已知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4另一视角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显示X轴碳束与Y轴碳束编织成网状的状态。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基板11 第一线路层12
X轴感应电极121 第二线路层13
Y轴感应电极131 绝缘层14、15
接地层16
透明基板20 使用端面21
结合端面22
胶合层30
X轴碳束40 第一导电线41
第一绝缘膜42
Y轴碳束50 第二导电线51
第二绝缘膜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感应电路结构,其主要由一透明基板20、一胶合层30、多个X轴碳束40及多个Y轴碳束50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榕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榕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29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