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3816.5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0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川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川涛 |
主分类号: | A63H33/00 | 分类号: | A63H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223 云南省昆明市五***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变形 机器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变形机器人变形结构,特别涉及遥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电动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自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
技术背景
现有的车辆变形机器人变形过于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普及,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弯曲折叠身体就可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站转为卧,反之,车变形成机器人及卧转为站的车辆变形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此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机器人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使机器人身体折叠,实现机器人变形成车及机器人从站立姿态转为卧倒姿态,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卧倒姿态转为站立姿态。其中: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包括弯曲腰部,弯曲下肢,弯曲腰与下肢结合部,同时弯曲腰部和下肢。
综上所述,机器人变形成车时,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站立转为卧倒。车变形成机器人时,弯曲折叠的身体展开,实现车变形成机器人及机器人从车辆形态的卧倒姿势转为机器人形态的站立姿势。
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是:通道身体向车底盘一侧弯曲折叠及展开,实现机器人变形和站姿与卧姿转换的两个功能,一举两得,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是遥控电动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自控车辆变形机器人产品的发展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形态结构示意图1;
图2为图1侧剖图;
图3为图1车辆形态侧剖图;
图4为图1车壳分解图;
图5为图1变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形态结构示意图2;
图7为图6侧剖图;
图8为图6车辆形侧剖图;
图9为图6车壳分解图;
图10为图6变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变形示意图3;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变形示意图4;
图中(1)头,(2)躯干,(3)上肢,(4)下肢,(5)前轮,(6)后轮,(7)车壳一,(8)车壳二,(9)车壳三,(10)车壳四,(11)车壳五(12)车壳六,(13)腰部,(14)下肢弯曲部位,(15)腰与下肢结合部,(16)机器人形态,(17)车形态,(18)弯曲,(19)展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之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图1中,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1)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
图2中,机器人形态时,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1)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
图3中,车形态时,车辆变形机器人通过弯曲下肢(4)实现身体折叠,机器人形态时,头(1),上肢(3),下肢(4)连接在躯干(2)上,前轮(5)安装在头(1)上,后轮(6)安装在下肢(4)上。车壳二(8)安装在躯干(2)上,车壳一(7)与车壳二(8)可活动的连接,车壳一(7)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后翻,车壳三(9)和车壳四(10)安装在上肢(3)上,车壳五(11)和车壳六(12)安装在下肢(4)上。
图4中,车壳分为六段,分别为:车壳一(7),车壳二(8),车壳三(9),车壳四(10),车壳五(11),车壳六(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川涛,未经李川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38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