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废气低温节能焚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9295.4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1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万家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安方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84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废气 低温 节能 焚烧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机废气焚烧环保设施,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有机废气低温节能焚烧炉。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大量兴起,再加上环保投资力度的不够,导致了大量工业有机废气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加大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据调查目前在市场上废气焚烧炉的品种很多,但是真正能做到环保又节能的却很少,我国一直在提倡节约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这也是每家环保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废气焚烧炉本就能耗较大,所以在焚烧炉的节能问题上,仍然收到重视。
在工业活动中排放的废气通常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氧化剂、臭氧、挥发性有机物和铅等。此外,它还包括大气微量污染物、有毒金属、有毒有机化合物等。这些废气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还导致环境的污染。所以在气体排放在大气之前,必须经过废气焚烧炉的处理。
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对废气排放要求及范围做出了明确的指示。钢铁工业废气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①原料、燃料的运输、装卸及加工等过程产生大量的含尘废气;②钢铁厂的各种窑炉再生产的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含尘及有害汽体的废气;③生产工艺过程化学反应排放的废气,如冶炼、烧焦、化工产品和钢材酸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钢铁企业废气的排放量非常大,污染面广;冶金窑炉排放的废气温度高,钢铁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多为氧化铁烟尘,其粒度小、吸附力强,加大了废气的治理难度;在高炉出铁、出渣等以及炼钢过程中的一些工序,其烟气的产生排放具有阵发性,且又以无组织排放多。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市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适用于工程生产应用、节约能耗、工作效率高的有机废气低温节能焚烧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焚烧炉由有机废气燃烧区、低温节能反应区和氧化区三部分构成,其内壁全部采用表面低温反应材料铺设而成,在低温节能反应区内设置蜂窝节能储热器,在有机废气燃烧区设置有废气进口和燃烧器,氧化区设置有机废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焚烧炉采用蜂窝、储能、表面低温结构,不失效、不阻塞,增加了有机废气的分解,将焚烧炉温度从800℃降到500℃,节约了大量能源。具有处理设备工艺简单,运作效率高等优点,能够有效减轻工程有机废气对大气环境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有废气进口,2为有机废气出口,3为有机废气燃烧区,4为氧化区,5为低温节能反应区,6为燃烧器,7为表面低温反应材料,8为蜂窝节能储热器。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取金属材料制作焚烧炉长方体框架,并将其分隔为有机废气燃烧区3、低温节能反应区5和氧化区4三部分,并在内壁全部铺设表面低温反应材料7。有机废气燃烧区3上设置了有机废气进口1通过管道与工业生产区废气排出口相连,同时还设置了燃烧器6对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分解;低温节能反应区5内设置了蜂窝节能储热器8;氧化区3设置了有机废气出口2。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工业生产区排出的有机废气由有机废气进口1进入有机废气燃烧区3,由于焚烧炉内壁全部安置表面低温反应材料7,可大幅度的降低了焚烧炉能耗,燃烧器6对进入有机废气进行燃烧分解,为有机废气提供热量。低温节能反应区5内的蜂窝节能储热器8连接着有机废气燃烧区3和氧化区4,蜂窝节能储热器8上蜂窝状小孔使有机废气燃烧区3内燃烧后的废气均匀穿过低温节能反应区5进入氧化区4,经过充分氧化反应后,经过有机废气出口2排出到大气中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独特新颖,大幅度提高了焚烧炉的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约了焚烧炉的能耗,单独完成对有机废气的处理,运行阻力小。装置的结构简单,投资小,降低了运行成本,封闭操作,防止了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安方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红安方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92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