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3310.2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2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全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F16F7/01;F16F7/1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张云 |
地址: | 2131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量吸收装置,特别是发动机的吸能座。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外,低速电动汽车、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等车辆上的发动机下面只是装配有弹簧结构的缓冲装置,这类装置虽然能够缓冲一定的冲击能,但是减震效果不好,车体震动剧烈,操作人员安全性、舒适性很差,且容易损坏车辆及发动机部件,缩短车辆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吸收震动能量,阻断震动能传输路径,减震效果好的发动机吸能软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包括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复位弹簧、灌装有颗粒的胶囊、弹性夹持件和减震器,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装连,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分别具有各自的中孔,中孔均与复位弹簧的内孔相贯通,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围设有胶囊,所述弹性夹持件一端与上弹簧座装连,另一端与下弹簧座装连,且箍在胶囊上,所述减震器具有减震器主体、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减震器主体穿在复位弹簧的内孔中或穿过复位弹簧的内孔,且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分别伸出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的中孔之外。
所述胶囊是一整体圈状胶囊或是由多瓣单元胶囊拼接成的圈体。或者所述胶囊是由两个圈状单元胶囊或多个圈状单元胶囊叠置成的圈体。
所述弹性夹持件有若干个且为开口环形,弹性夹持件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上相应的插装孔中。
所述弹性夹持件有六个且沿复位弹簧外围周向分布,每个弹性夹持件箍在一瓣单元胶囊上。
所述胶囊和弹性夹持件的外部还包裹有软质材料保护罩。
所述软质材料保护罩表面具有若干条经向加强筋。
所述减震器主体包括减震器弹簧,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均具有连接螺纹。
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之间还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位于复位弹簧的内孔之内、减震器主体之外。
所述胶囊中灌装的颗粒是粒子大小范围在0.1~8mm的颗粒或粉状材料,颗粒为钢质颗粒,或者为铁质颗粒,或者为铝质颗粒,或者为尼龙颗粒,或者为涤纶颗粒,或者为丙纶颗粒,或者为沙粒。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发动机的单波次震动能作用于本实用新型时,本实用新型整体向下压缩,导致胶囊受压向外变形扩张,胶囊内的颗粒瞬间发生位移叠加效应,瞬间把这波震动能分解成多向撞击状态,实现多点力矩衰变,有效地把这波震动能全部或大部衰减掉。同时,动能转变为热能散发掉,有效地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传输路径。当单波次能量衰减后,本实用新型整体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带动弹性夹持件向上引伸复位,弹性夹持件带动胶囊内颗粒流动恢复原状,以承接第二次震动波的冲击。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就有效的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冲击,消除或减少了车体的震动频率,减震效果好,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低速电动汽车、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发电机等发动机底座,以连接车架或其他固定的部位。现有国内外市场还没有同类产品,本实用新型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人们对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追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复位弹簧和弹性夹持件的组装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侧视图;
图9是图6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胶囊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种胶囊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种胶囊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持件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4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4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3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台式电力凹面感应炉壳体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燃气具的气体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