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4533.0 | 申请日: | 201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8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胡景彦;洪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德来特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7/02 | 分类号: | F16C7/02;F16N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605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连杆 小头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可靠性耐久标准的日益提高,对发动机各个系统的考核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发动机运动件的耐久性考察也更加严格,这是因为运动件承载着高负荷,同时还承担着调整旋转的角色,所以对运动件的润滑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系统中的连杆是比较常见的零件,连杆的基本外形由大头、小头及连接两者的曲柄,通常由于小头尺寸较小,因此,现有技术的小头一般不设置单独的油道,都是依靠飞溅的润滑油和油雾来起来润滑作用,同时,小头内还套接有衬套,以起到耐磨的作用。但是,这种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的润滑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飞溅的润滑油和油雾只能到达小头的外部,并不能到达衬套的内部,这样,衬套内部的润滑效果并不好,从而出现卡死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润滑效果更好,从而避免出现卡死现象的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包括连杆小头和衬套,所述的衬套紧配在连杆小头内,所述的衬套的圆周壁上具有至少一组贯通壁厚的通油槽结构。
所述的通油槽结构为两组,均匀分布在衬套的圆周壁上。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在衬套的圆周壁上增设了贯通壁厚的通油槽结构,使飞溅在连杆小头周围的润滑油和油雾能通过通油槽结构进入衬套内,从而使衬套内的润滑效果更好,避免出现卡死现象。
作为改进,所述每组通油槽结构包括Y形通油槽、一字形通油槽和缺口;所述的缺口为两个,且分别位于衬套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的Y形通油槽的竖直槽与一字形通油槽相通,两个斜槽的自由端分别通向衬套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采用这种结构后,使衬套宽度方向的两侧外部的润滑油和油雾能更好地通过缺口和Y形通油槽的斜槽进入衬套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连杆小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衬套;11、Y形通油槽;12、缺口;13、一字形通油槽;2、连杆小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连杆小头的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它包括连杆小头2和衬套1,所述的衬套1紧配在连杆小头2内,所述的衬套1的圆周壁上具有至少一组贯通壁厚的通油槽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油槽结构为两组,均匀分布在衬套1的圆周壁上。
所述每组通油槽结构包括Y形通油槽11、 一字形通油槽13和缺口12;所述的缺口12为两个,且分别位于衬套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的Y形通油槽11的竖直槽与一字形通油槽13相通,两个斜槽的自由端分别通向衬套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
本实用新型中,衬套上的通油槽结构还可以三个、四个,等等。这些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德来特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德来特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45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辅助汽车尾气检测的尾气管延伸装置
- 下一篇:机油冷却器的散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