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进气消声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6016.7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1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任正芳;牛荣平;管振海;李峰;梁志涛;张旭;许江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2 | 分类号: | F02M35/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声机构,具体来讲涉及一种设置在汽车发动机进气管路上的的进气消声机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端添加消声器来降低发动机的进气噪音对于提高汽车的舒适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中逐渐发展出了多种类型的进气消声机构,比如扩张消声器、四分之一波长管、赫尔姆兹消声器等。空气滤清器可以看作是一个扩张消声器,影响空气滤清器消声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的容积、进入管插入空气滤清器的长度和输出管插入空气滤清器的长度。赫尔姆兹消声器是一个消声容器和一个短管组成,短管与主管连接。入射波在主管运动,当到消声容积时,一部分被反射出来;另一部分分成两个分路,一路进入容器里或者推动容器内的空气运动,另一路继续在主管中传播,形成透射波。由于管路交界处声阻抗的变化,从而达到消声目的。这些进气消声机构往往组合应用以对进气噪声进行吸收。由于汽车的空间有限,这些消声器又是单独安装,因此体积较大,不便于布局。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布置的进气消声机构,其结构紧凑,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消声机构,连接设置在由进气管和出气管组成的管路上,包括具有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的本体,所述第一腔室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气管的管径,所述进气管由本体外部密封插入第一腔室内,出气管与进气管连通地由本体外部密封贯通第二腔室后延时至第一腔室内,在出气管上设有多个与第二腔室连通的消声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进气管与出气管在第一腔室内的管口相对且间距设置。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在进气管的侧壁上设有分支管。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第二腔室由本体内壁及间距密封套装与出气管上的、外沿与本体密封配合的两个薄板围成。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第二腔室相对第一腔室为扩径结构,于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结合的本体内因扩径形成对薄板进行定位的凸台。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本体为圆柱形。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其效果如下:
1、进气气流通过进气管进入第一腔室时,通过截面变大,具有扩张消声的效果,在通过出气管流出时,噪声被消声孔引入第二腔室进行进一步吸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管口相对并间距设置,使得两者管口处具有较小的相对间隙,有利于加强扩张消声的效果;其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噪音的吸收,便于布置;
2、在进气管上设置分支管,该分支管可相对于四分之一管,吸收波长为该分支管四倍的噪声;
3、在出气管上套装的薄板与本体形成第二腔室,制造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在本体上设置凸台对薄板进行定位,便于薄板的安装到位;
4、本体为圆柱形,利于与薄板相配合,同时也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本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进气管;14、出气管;15、分支管;16、消声孔;17、薄板;18、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进气消声机构中,在圆柱形的本体10下部装有出气管14,出气管14上相间隔地密封固定套装了两片薄板17,在薄板17中间的出气管14上密布有消声孔16。在将出气管14装入本体10内部后,薄板17的外沿与本体10相结合,两片薄板17及本体10的内壁共同围成了第二腔室12,第二腔室12上方为第一腔室11,出气管14位于两片薄板17中间的区域开设了多个消声孔16,这些消声孔16实现了出气管14与第二腔室12的连通。
本体10的上方插入有进气管13,进气管13与出气管14的管口相对且间距设置,同时,在进气管13的侧壁上连接有分支管15。
第二腔室12相对第一腔室11为扩径结构,在本体10的下部相对其上部直径扩大形成凸台18,出气管14在插入本体10内部时,前端的薄板17与此凸台18相接触,从而对出气管14进行定位。
出气管14连接到发动机的进气端,发动机吸气时,气体首先被吸入进气管13,空气产生的噪音被分支管15吸收一部分,设置适当的分支管15的长度,使其可以吸收部分波长为其长度四倍的低频噪音。气体在随后进入第一腔室11,并从第一腔室11进入到出气管14,由于在进气管13与出气管14的过渡处,气体的通过面积突然增大,因而具有扩张消声的效果。在气体经过出气管14时,噪声通过消声孔16进入第二腔室12继续被吸收,因而极大地降低了发动机进气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6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预处理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用后轮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