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螺纹放电电弧的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8083.2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31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红壹佰照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1/14 | 分类号: | H05B41/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地址: | 265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纹 放电 电弧 荧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具体涉及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
背景技术
在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上,灯管用电子镇流器驱动燃点时,灯管中会出现不断滚动得螺旋放电电弧现象,俗称气体打滚或者滚光现象,一般是在开灯时出现,持续点燃几分钟后会自然消失。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大多数灯管在启动初期0.5-8分钟内会出现滚光现象,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或灯管燃点后自身温度的提高,滚光现象就会消失。在较寒冷环境(0-5℃)下燃点时,灯管的启动特性发生很大改变,T4、T5大功率整灯有6-8分钟的滚光现象,在-20至-5℃环境温度点灯不启辉,消费者不接受有这种现象产品。
除了环境温度会导致滚光现象外,由于用电负荷过重或其他外界原因,导致交流市电低电压供电时滚光现象更突出;管径越细圈数越多越易产生滚光现象,甚至会烧坏镇流器,造成整灯失效;一般参数的液汞灯管滚光现象不严重,而优质参数的T4、T5、T6大功率灯采用汞齐技术时滚光现象会加重;大功率灯管真空度不高状态下,灯丝选择不合理,电子粉质量问题等等,都会造成滚光现象严重;大功率节能灯管径越细圈数越多爬升慢,滚光现象严重;电子镇流器与灯管设计不匹配,整灯欠功率工作,出现滚光现象。
灯管滚光现象是一直以来没有解决的行业问题,行业内允许在开灯3-5分钟内消除属于正常现象,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通过对灯管进行电流补偿来消除滚光现象的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螺纹放电电弧的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包括隔直电容,所述隔直电容的两端并联有能够对荧光灯的灯管提供电流补偿从而消除灯管滚光的电流补偿电路。
具体实施时,所述电流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阻,该第一电阻的两端并联在所述隔直电容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补偿电路还包括相串联形成支路的第二电阻、二极管,该支路并联在所述第一电阻或所述隔直电容的两端。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电流补偿电路能够对荧光灯的灯管提供微小直流成分进行电流补偿,这样在灯管启动至稳定输出过程中,通过补偿电路对灯管提供一个适量电流补偿,适度打破半桥谐振电路的对称状态,从而能够有效消除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灯管的滚光现象。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电路原理图;
附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的光通量爬升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的光通量爬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自镇流荧光灯的基本电路原理:输入电源230V→整流模块5整流输出→启动电路6→半桥谐振电路7→工作负载灯管8,该基本电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详述。本专利的创新点在于:在与灯管8相连接的隔直电容9的两端并联有电流补偿电路1,隔直电容9的作用在于隔断直流,电流补偿电路1能够对荧光灯的灯管8提供微小直流成分进行电流补偿,这样在灯管8启动至稳定输出过程中,通过补偿电路1对灯管8提供一个适量电流补偿,适度打破半桥谐振电路7的对称状态,从而能够有效消除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灯管的滚光现象。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流补偿电路1采用纯电阻支路,譬如说,电流补偿电路1包括第一电阻2,该第一电阻2的两端并联在隔直电容9的两端。通过纯电阻支路能够向灯管8提供电流补偿,所以是能够改善灯管的滚光,但是在批量生产中发现有个别自镇流荧光灯或单端荧光灯仍存在严重的灯管滚光。
申请人加以改进,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电流补偿电路1,该电流补偿电路1除了包括第一电阻2外,还包括相串联形成支路的第二电阻3、二极管4,该支路并联在第一电阻2或隔直电容9的两端,通过二极管4的耐压作用以及定向导流作用,有效消除灯管滚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红壹佰照明有限公司,未经烟台红壹佰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80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