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动调节阀防雨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9157.4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0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帮军;李雪平;赵红周;王峰;吴凌锋;张雪刚;李俊卿;郝琼;李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51/00 | 分类号: | F16K5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调节 雨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调节阀的防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时代,随着各种材料和工具、装置不断应用,腐蚀和防腐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腐蚀不能避免的情况下,防腐就成了各国研究的重点。而根据腐蚀阶段的不同,派生出不同的防腐方法,如:
1、提高金属材料内在耐蚀性能,即通过改变金属内部组织结构或者在原有金属中加入其他金属或者非金属,成为合金钢,提高耐腐蚀性能。这种方法加工工艺复杂,成本高。
2、涂(镀)非金属或者金属保护层法。在金属表面上制成保护层,借以隔开金属与腐蚀介质的接触,减少腐蚀。这种方法要考虑镀层和母材的特性对电镀的影响,使用有局限性,成本高。
3、处理腐蚀介质法。改变腐蚀介质的性质,降低或者消除介质中的有害成分以防止腐蚀。这种方法只能在腐蚀介质数量有限的条件下进行。
4、电化学保护法。用直流电改变被保护的金属电位,从而使腐蚀减缓或者停止。这种方法需要用另一种金属作为牺牲电极消耗掉,同样成本较高。
气动调节阀的工作过程为:向气室内通入不同压力的压缩空气,改变膜室(或者活塞室)压强,推动膜片(或者活塞)移动,从而输出推力或者扭矩,实现阀门的自动控制。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原材料成分和辅助条件不断变化,调节阀时刻处于调节状态,膜室经常会处于充放气状态。在阴雨天气或者调节阀周围空气湿度大时,膜室或气缸就会有水份被吸入,并逐渐积聚,长期就会对机件造成腐蚀,此外在冬季低温冻结后也会对阀造成危害。而且由于从外部很难发现,也就会为装置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如果拆开检查,又会给生产带来不便甚至停车,影响生产。调节阀调节作用是依靠膜片(或者活塞)两侧气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原理来正常工作的,因此排气孔必须存在。既要保持气路畅通,又要可靠防水防部件腐蚀。
如图1所示,原来安装的防雨帽,其上半部分设有一圈帽沿1,中部的侧面气孔2为水平方向设置,且为了加工方便,其侧面气孔2比帽沿1的下边沿还靠下。优点是加工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批量生产成本低,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其帽沿1高,气孔又是水平方向设置,所以当降雨量大时,溅起的水珠会被风或者阀门自身气流带进执行器内部。
原有的防雨帽是塑料的,在旋拧时不敢过度用力,很容易造成裂纹影响密封效果。
调节阀生产厂家在加工防雨帽安装孔时,一般是从上向下开孔,造成侧面气孔2位于最低处;在安装防雨帽时,尽管使用生料带可以改善密封效果,但是免不了在开孔位置有雨水积聚,时间长了容易造成金属腐蚀,密封效果变差,甚至螺纹损坏,失去密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阻止水或者水蒸气进入膜头室腐蚀金属件,使装置安全、可靠、长周期运行的气动调节阀防雨帽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动调节阀防雨帽装置,包括防雨帽和转接头,防雨帽上侧设有帽沿,还包括转接头,转接头上端与防雨帽螺纹连接;所述防雨帽的中间部分设有斜向上的气孔,所述帽沿的下沿在水平方向上低于气孔的进气口位置。
所述防雨帽和转接头均为金属材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气动薄膜式(或者活塞式)调节阀执行机构易进水或者水蒸气,造成弹簧、弹簧定位件、托盘、活塞等金属部件被腐蚀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阀门原有设计方案和加工制造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气动调节阀防水装置,避免膜头室进水或水蒸气腐蚀零部件的不利影响,产生如下技术效果:1、调节阀原有控制特性不变。由于本实用新型只对调节阀气路部分进行有益的改进,摒弃弊端,因此控制特性不变。2、通过改造,避免部件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省备件更换消耗。3、设备运行更安全,生产更稳定,减少装置开停车次数,降低装置运行安全风险。随着工厂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实用新型将对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原来的防雨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雨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省煤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91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