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对车辆称重台的检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2021.9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9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周生华;曾乃生;杨纪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3/01 | 分类号: | G01G23/01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称重 检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新装或使用中的铁路整车称重台进行首次或周期性校验或检定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对车辆称重台的检验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车辆制造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机车、客车、动车组、地铁车辆、城轨车辆等)普遍采用车辆称重台类计量设备对出厂前的车辆进行整车各载荷项目实施称重法方式的计量检测,用以评定车辆轮重、轴重、偏载、总重等各项实际载荷数值及车辆重心分布情况的合格与否,并给出判定结论,由此可见车辆称重台作为车辆制造企业生产装配工艺流程环节末端的一种在线检测装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设备在新装投用前,尤其在投用后的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均需经对设备进行首次或定期校验检定并合格后方可使用,目前铁路车辆制造生产企业对车辆称重台类计量设备进行校验检定工作时应用的通行办法是采用大质量砝码方式。此种方式具有量值传递精确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校验过程中准备事项多、工作量大,校验周期长、过程总成本高等情形;同时因称重台单元固有的砝码承载面小,不便于大载荷量称量点校验时砝码的堆放,在吊装及堆放过程中极易造成对现场人员和设备的伤害,形成了潜在威胁;目前国内新建车辆生产厂、地铁生产厂正处于在建过程中,如对整车称重台实施校验检定,按上述砝码加载方式,则必须向外租借相应数量的合格砝码才可进行工作,这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并额外增加了部分费用支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车辆称重台的检验装置,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车辆称重台的检验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承载装置和测量装置;
所述的承载装置包括两个龙门式支架,两龙门式支架中部通过横梁连接,在两龙门式支架的两外侧分别对称设有螺旋升降装置;在两龙门式支架的底侧还设有装夹式紧固装置;
所述的测量装置包括调平底座,调平底座上由下至上分别固定有液压加载装置和标准力值转换测量装置,调平底座的底部设有凹槽,液压加载装置与力源提供及传输装置电连接,标准力值转换测量装置与力值显示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的螺旋升降装置包括外支架、内套筒和螺栓,外支架套于内套筒外,可沿内套筒上下滑动,外支架的顶部固定有螺母,螺母内设有螺栓,螺栓的底部与内套筒顶部相接触;内套筒底部固定有滑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克服现有砝码校验技术存在工作量大,校验周期长、过程总成本高等缺点,可实现快速装夹、快速拆卸、快速推进移位、快速校验检定,校验时载荷力值传递真实准确,由液压加载装置替代原砝码加载方式,实现对车辆称重台的半自动快校验检定,在充分满足设备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校验检定全过程的及工作效率和设备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中:1龙门式支架,2横梁,3调平底座,4液压加载装置,5标准力值转换测量装置,6力源提供及传输装置,7力值显示控制器,8装夹式紧固装置,9外支架,10内套筒,11螺栓,12螺母,13滑轮,14支撑底板,15车辆称重台,16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对车辆称重台的检验装置,包括承载装置和测量装置;
所述的承载装置包括两个龙门式支架1,两龙门式支架1中部通过横梁2连接,在两龙门式支架1的两外侧分别对称设有螺旋升降装置;在两龙门式支架1的底侧还设有装夹式紧固装置8;
所述的测量装置包括调平底座3,调平底座3上由下至上分别固定有液压加载装置4和标准力值转换测量装置5,调平底座3的底部设有凹槽,液压加载装置4与力源提供及传输装置6电连接,标准力值转换测量装置5与力值显示控制器7电连接。
所述的螺旋升降装置包括外支架9、内套筒10和螺栓11,外支架9套于内套筒10外,可沿内套筒10上下滑动,外支架9的顶部固定有螺母12,螺母12内设有螺栓11,螺栓11的底部与内套筒10顶部相接触;内套筒10底部固定有滑轮13。
下面以对一组车辆称重台进行校验检定为例予以叙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20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