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热管工质灌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5512.9 | 申请日: | 201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8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何成彬;陈举聪;曾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7C3/00 | 分类号: | B67C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齐荣坤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热管 工质 灌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热管灌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动热管工质灌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IC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单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已经上亿,功耗及芯片连线密度越来越高,可散热面积小,使得热流密度急剧增加,芯片温度显著上升,严重影响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具有高导热率、高可靠性、热响应快、无需额外电力驱动等特点的微热管已成为航空及光电子领域普遍使用的理想导热元件。
在热管生产中,需要对待加工铜管进行工质灌注,且对灌注精度要求较高。前期使用人工灌注的方法,效率很低,而且由于对人工的依赖,不能保证灌注精度,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采用人工灌注的方法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灌注精度高的自动热管工质灌注设备,克服传统的人工灌注存在的问题,以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动热管工质灌注设备,包括一热管横向输出料斗、一热管夹持手臂、一工质灌注机构以及一热管竖直回收料斗,热管夹持手臂设置于热管横向输出料斗的出料口处,工质灌注机构设置于热管夹持手臂的上方,热管竖直回收料斗设置于热管横向输出料斗的对面;
所述热管横向输出料斗具有进料口大、出料口小的喇叭形截面形状,截面变化处设有带偏心轮的回转轴或者带抖料块的摆动杆,其出料口下方设有带开槽的推杆,该开槽尺寸以容下一根待加工的热管为限,该带开槽的推杆由一气缸带动作前后输送动作;
所述热管夹持手臂具有3自由度,包括一铜管夹持机构,一90°旋转臂以及一90°伸摆平台,该铜管夹持机构固定在该90°旋转臂的前部,该90°旋转臂的尾部固定在该90°伸摆平台上。
所述工质灌注机构由一防滴针头、一铜管定位装置和一针头保持装置组成,该针头保持装置中设有一通孔,该防滴针头由一气缸牵引,在该通孔中上下运动,该铜管定位装置固定在该针头保持装置下方。
所述热管竖直回收料斗上开有一条能竖直通过待加工的热管的槽口,该槽口顶端装有一带弹簧的单向活门。
所述热管横向输出料斗的出料口的宽度比待加工的热管的直径大,其直径以能通过一根待加工的热管为限。
所述工质灌注机构的防滴针头通过一软管与一精密计量泵的出液口连接,该精密计量泵的吸液口通过一软管与一工质罐连接。
所述热管竖直回收料斗的底板相对水平面倾斜15°,所述热管竖直回收料斗的两侧均开有一滑槽,该底板设置于滑槽上,并与其上下移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完全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进行灌注、封装,而不需要人工操作;待加工的热管在各环节中传递紧凑、可靠,减少外界污染物进入待加工热管,提高热管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具有积极的技术效果与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竖直回收料斗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待加工的热管1;热管横向输出料斗2;进料口21;带偏心轮的回转轴或者带抖料块的摆动杆22;出料口23;带开槽的推杆24;开槽25;工质灌注机构3;防滴针头31;针头保持装置32;铜管定位装置33;热管夹持手臂4;铜管夹持机构41;90°旋转臂42;90°伸摆平台43;热管竖直回收料斗5;底板51;槽口52;单向活门53;滑槽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热管工质灌注设备,用于对热管进行工质灌注,其包括:热管横向输出料斗2,热管夹持手臂4,工质灌注机构3,以及热管竖直回收料斗5。在本实施例中,热管横向输出料斗2具有进料口21大、出料口23小的喇叭形截面形状;热管夹持手臂4设置于热管横向输出料斗2的出料口23处;工质灌注机构3设置于热管夹持手臂4的上方;热管竖直回收料斗5设置于热管横向输出料斗2的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55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缺口的砂磨压靴衬片座
- 下一篇:用于可靠地镭射标记物品的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