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歧管垫片及其所应用的排气歧管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8437.1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2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储焰南;刘世锋;庞进军;彭庆永;孙芳芳;张泷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歧管 垫片 及其 应用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气歧管垫片。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排气歧管垫片的排气歧管以及具有该排气歧管垫片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是发动机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排气歧管是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较为常用的部件,其与发动机气缸体连接,可将各缸的排气集中导入排气总管,以此减少发动机的排气阻力,同时避免各缸排气时互相干扰。
排气歧管主要包括进气接头、出气接头以及设置于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之间的歧管,进气接头通过排气歧管螺栓与气缸连接,为了缓解进气接头与气缸之间的作用力,同时保证废气的密封,上述排气歧管还包括设置于排气歧管螺栓和气缸体之间的排气歧管垫片。目前使用的排气歧管垫片一般通过整体冲压成型,其基本为平面型结构,由于发动机工作时排气歧管的温度将逐渐上升,而排气歧管上方通常布置有集水管,排气歧管的温度将传递至集水管中的冷却水,致使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下降。
有鉴于此,如何缓解排气歧管对发动机冷却效果的不良影响,已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垫片,该排气歧管垫片可缓解排气歧管对发动机冷却效果的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排气歧管垫片的排气歧管以及具有该排气歧管的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气歧管垫片,连接于排气歧管的进气接头与发动机的气缸之间,包括位于所述进气接头与所述气缸之间的基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基片边缘的包裹片,所述包裹片位于所述排气歧管与发动机的集水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包裹片垂直设置于所述基片上。
优选地,所述基片通过铆钉与所述包裹片连接。
优选地,所述包裹片的两端连线位于所述基片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基片为含有石墨的不锈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歧管垫片连接于排气歧管的进气接头与发动机的气缸之间,包括位于进气接头与气缸之间的基片以及设置于基片边缘的包裹片,包裹片位于排气歧管与发动机的集水管之间。在装配排气歧管时,将上述排气歧管垫片连接至进气接头与气缸之间,即可缓解进气接头与气缸之间的作用力,同时保证废气的密封。
由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所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歧管垫片由基片和包裹片两部分组成,通过基片即可达到缓解进气接头与气缸之间的作用力并保证废气密封的目的,而包裹片则用于形成阻隔结构,使得由排气歧管传递至集水管中的冷却水的热量有所减少,从而缓解了排气歧管对发动机冷却效果的不良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歧管,包括进气接头以及设置于所述进气接头与发动机的气缸之间的排气歧管垫片,所述排气歧管垫片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气歧管垫片。由于上述排气歧管垫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排气歧管垫片的排气歧管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以及与所述气缸连接的排气歧管,所述排气歧管为上述排气歧管。由于上述排气歧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排气歧管的发动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垫片,该排气歧管垫片可缓解排气歧管对发动机冷却效果的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排气歧管垫片的排气歧管以及具有该排气歧管的发动机。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84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