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2923.0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9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臣;丁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电子 稳定 系统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通常布置在发动机舱内靠近纵梁的位置上,发动机舱内集合了底盘、动力及电器等各系统,布置非常紧凑,用来进行ESP安装结构设计的空间很有限,且周边进行零件放入和装配操作空间也很小。这样就为ESP的安装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避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安装结构,占用空间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SP安装结构,包括:
用于固定安装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上支架;
用于增加所述上支架支撑强度的下支架,与所述上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架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用于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底部的固定块配合以固定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定位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的顶端设有用于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自带的螺柱配合以固定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至少一个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壁的底端向上翻折形成与车辆前纵梁内板连接的第一翻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设有与所述下支架连接的第二翻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架包括第四侧壁和第五侧壁,其中,
所述第四侧壁的上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三翻边结构,所述第四侧壁的下边缘设有与车辆前纵梁内板连接的第四翻边结构,所述第五侧壁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连接的第五翻边结构和第六翻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支架和下支架两部分连接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安装ESP方便、快捷。
且具有良好的加工制造和焊接工艺性、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具有良好装配操作工艺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ESP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上支架与下支架分解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上支架与车辆前纵梁内板连接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下支架与车辆前纵梁内板连接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与ESP未安装前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与ESP安装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藐视,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ESP安装结构,包括:
用于固定安装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上支架3;
用于增加所述上支架3支撑强度的下支架4,与所述上支架3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3和下支架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当然所述上支架3和所述下支架4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连接,例如,螺栓连接等。
采用上支架和下支架两部分结构连接形式,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
所述上支架3包括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所述第一侧壁31上设有用于与ESP底部的固定块配合以固定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定位孔301。
所述第一侧壁31的一侧向上翻折形成第三侧壁33,所述第三侧壁33的顶端设有用于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自带的螺柱配合以固定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至少一个卡槽303。
所述第二侧壁32的底端向上翻折形成与车辆前纵梁内板连接的第一翻边结构302。
所述第二侧壁3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下支架4连接的第二翻边结构304。
所述下支架4包括第四侧壁41和第五侧壁42,所述第四侧壁4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31、车辆前纵梁内板2连接的第三翻边结构和第四翻边结构,所述第五侧壁42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31和所述第二翻边结构304连接的第五翻边结构和第六翻边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ESP安装结构焊接在车辆前纵梁内板2上,其中,所述上支架3的第一翻边结构302焊接在车辆前纵梁内板2的一侧,所述下支架4的第四翻边结构焊接在车连前纵梁内板2的上方。
如图5和图6所示,将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1向下移动,ESP下侧的橡胶固定块卡入所述上支架3的第一侧壁31的定位孔301内的同时,ESP侧方的螺柱也同时卡入所述上支架3的第三侧壁33的卡槽内,方便、快捷的实现了ESP的安装。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29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融合蛋白GPR85-Gi1α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 下一篇:自动分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