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热舒适度检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5395.4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26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陆丽莉;江朝晖;檀春节;王春生;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热 舒适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境检测设备,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室内热环境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室内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热环境、空气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其中室内热环境(主要环境因素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等)对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有关室内环境热舒适性方面的测试与评价研究尤为重要。
室内热环境的质量一般用“热舒适”来表示。热舒适是人们对热环境的主观感觉,美国ASHRAE标准推荐7级标尺:-3—+3,分别对应人体的冷、凉、微凉、中性、微暖、暖、热这7种感觉。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上广泛接受的是Fanger教授提出的预计平均热感觉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简称PMV)。PMV将四个热环境变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平均辐射温度)和两个人为因素(人体新陈代谢率和服装热阻)综合成一个能预测热舒适的指标值,对应ASHRAE标准的7级标尺。同时由于体质强弱和耐热耐寒能力的不同,有少数人对舒适的室内环境仍感到不适应。为了说明这种差别,Fanger教授又提出了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指标,以预测人们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数。
ISO及ASHRAE等组织依据广泛认可的Fanger教授的PMV-PPD热环境舒适度指标,规定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标准为:-0.5<PMV<0.5,相应的PPD为:PPD<10%。而我国很多学者认为,上述指标要求太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难以实现,所以一般国内认可的可以接受的热环境舒适度为:-1.0<PMV<1.0,相应的PPD为:PPD<26%。
目前,现有的对室内环境的检测一般只采集较易获得的温度或湿度值来评判室内热环境情况,通常为检测方便而不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如美德时温湿度计等,往往不能真实和客观地反映室内热环境情况,从而阻碍了对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准确评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参数检测且集成化程度高的室内热环境检测系统,以期能全面客观的测量出室内热环境各参数值,同时整个仪器可以方便携带,达到实时检测的使用目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室内热舒适度检测仪的特点是:
设置所述检测仪包括:由温湿度采集模块、空气流速采集模块和黑球温度采集模块构成的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显示模块、报警模块和按键模块;
由所述传感器模块获得室内环境采集信号,包括:由所述温湿度采集模块分别获得的室内空气温度检测信号和空气相对湿度检测信号、由所述空气流速采集模块获得的空气流速检测信号和由所述黑球温度采集模块获得的黑球温度检测信号;
由所述单片机对来自传感器模块的室内环境采集信号控制所述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并对所述室内环境采集信号和来自所述按键模块的相应的设定信号进行比较,对于超过所述设定信号范围的室内环境采集信号通过所述报警模块发出警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通过传感器模块能有效地检测出各种室内热环境参数,从而客观全面的反应出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情况。
2、本实用新型集成化程度高、实用性强、制作成本低,同时方便随身携带随时检测,达到实时测量评价的使用目的。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四个热环境变量和两个人为因素采用神经网络建立仿真评价模型,从而智能化地评价室内热环境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单片机控制器芯片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温湿度采集模块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速调理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声光报警模块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设置室内热舒适度检测仪的组成包括:由温湿度采集模块、空气流速采集模块和黑球温度采集模块构成的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显示模块、报警模块和按键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53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