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6438.0 | 申请日: | 2012-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18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盛万兴;孙军平;李玉凌;许保平;李二霞;姜建钊;樊勇华;孙智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网 广义 电能 质量 控制 终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具体讲涉及一种配电网的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
背景技术:
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是对配电网电能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设备。目前,大多数配电台区采用功能单一电能质量控制器,如无功补偿控制器,其主要功能为三相电压/电流测量、记录、统计分析、电容器投切控制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家用电器的大量使用,部分地区配电变压器输出电压偏低;此外,由于老式变压器损耗大,需要更换成有载调容变压器。因此,传统的功能单一的电能质量控制器已无法适用。
本发明人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将无功补偿、有载调压、有载调容等功能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在实现无功补偿的基础上同时能调节配电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容量,进一步改善了电能质量,同时提高了变压器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该系统符合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农网智能化的需求,对传统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分析以及控制等操作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实现了无功补偿、有载调压、有载调容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广义电能质量控制,具有多种通信方式及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该系统包括独立板卡、背板;所述独立板卡包括主板和功能板;所述背板通过总线接口分别与所述主板、功能板连接;
所述主板包括LCD屏、按键LED和中央处理单元;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包括单芯片双核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功能板包括接口、WIFI单元、电源单元、ADC、互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上行通信单元和下行通信单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接口包括:遥控接口、遥信接口、以太网接口、串口、TSC控制接口、直流遥测接口和USB接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单芯片双核处理器包括:DSP和AR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优选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功能板的TSC控制接口与复合开关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优选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功能板的遥控接口分别与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和调容分接开关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优选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功能板的WIFI单元设有无线Web Service服务单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优选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功能板的串口RS485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和智能电能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优选的一种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所述功能板的直流遥测接口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瓦斯浓度传感器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得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将无功补偿、有载调压和有载调容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改善配电网的电能质量,提高配电变压器的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采用单元化结构和总线接口技术,终端的功能具有可扩展性,并可方便更换功能单元;
3、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主板采用单芯片双核处理器,DSP与ARM分工明确,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采用分立芯片所带来的PCB设计的复杂性与不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功能板内置WIFI单元,并提供无线Web Server服务,用户通过手持终端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交互,避免登杆等繁琐操作;
5、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通过上行和下行通信单元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并提供标准的通信模块接口,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6、本实用新型终端系统主板具备带触摸功能的LCD屏及丰富的人机界面,使得人机交互的操作简洁、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的板卡结构图;
图2为配电网广义电能质量控制终端系统的硬件及其外围设备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64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