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7561.4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27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陶芝勇;唐道平;曾纪术;郭永兴;曾坚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盈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以及锂离子电池组的连接成组方法。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由于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以及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通讯设备、移动电子设备、电动工具、电动玩具以及航空模型上得到迅速应用普及。近年来,动力型锂二次电池逐步在大型储能设施、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甚至电动汽车上得以应用。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应用的展开,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通过锂离子电池的串联满足应用中的大电压要求,通过串联满足引用的大电流需求。
在研究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特别是由N多个单体锂离子电池串联连接组成的电池组,其在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分别将任意两个电池的正极、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其连接中布线复杂,且操作较为复杂,操作工人一不小心即可能眼花导致焊接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其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实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复数个串联的电池,在各所述电池的第一宽度端部分别伸出有正极耳、负极耳,各所述电池的第一 宽度端部的顶部对齐;
第一电池为任一所述电池,第二电池为任一与所述第一电池面对面相邻对叠的所述电池,
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耳之间固定连接有金属带,所述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由各所述宽度端部向外弯折,
所述正极耳、负极耳的末端以及所述金属带共同位于所述第一电池与第二电池的相互层叠正对面之间空隙,所述金属带在第一电池与第二电池之间位置对折,所述正极耳与负极耳相互层叠。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顺次将待成组的两电池水平对齐排列,并使其在引出有极耳的第一电池201、第二电池202的宽度端部水平对齐,并且使相邻的第一电池201、第二电池202的两极性相反,且均在同一垂直面上,在连接金属带203后,通过一次弯折极耳操作,一次翻转对叠电池的操作即可将两电池串联在一起,顺次按照以上方法,可以将N个电池串联组成锂离子电池组,并且对于已经串并联成组的电池组可以按照上述的方法将多个电池组串联连接组合成组,采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且形成电池组的线路简单,有序,有利于降低生产不良品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步骤101中得的两电池水平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在图1所示两电池之间连接金属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在图2所示两电池连接金属带之后弯折极耳的 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在图3所示弯折极耳后翻转对叠两电池的对叠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在图4翻转对叠两电池后的电池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步骤105中电池12与第三电池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6中电池12与第三电池之间的金属带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6中电池12与第三电池翻转对叠后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一种锂离子电池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组的组装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水平相邻排放第一电池201、第二电池202。
在本实施例中,在的第一电池201侧水平排放第二电池202,使两电池左右相邻,并且使两电池引出有极耳的端部(记为第一宽度端部)水平相平,并且第一电池201的正极耳2011与第二电池202的负极耳2022相邻,且第 一电池201、第二电池202的正极耳2011、负极耳2022的面在一个共同的垂直平面204内。具体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75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