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3974.3 | 申请日: | 2012-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3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典;刘绍平;陈大庆;段辛斌;王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9/06 | 分类号: | A01K69/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峰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类 活体 样本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活体样本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鱼类样本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类人工驯养、繁殖过程中,获取野外活体样本是一个先决条件,但在收集鱼类样本过程中,如何保证样本的鲜活是鱼类人工驯养、繁殖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目前在江河捕捞作业的传统网具有:流刺网、延绳钩、抛网、地笼等。流刺网有单层和三层两种类型,分不同规格的网眼,被捕获的鱼类受丝网缠绕,极易受伤,通常难以存活,且仅适用于表层鱼类;延绳钩主要针对肉食性鱼类,捕获效率通常较低,易对鱼体造成伤害;抛网操作方便、机动性较强,但多捕获表层鱼类,且不易获得大个体样本;地笼主要针对底层小型鱼类及河虾。这些网具捕捞对象的选择性较强,且对鱼类样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许多从事鱼类人工驯养、繁殖的渔业生产者及科研工作者通常需要鲜活的野生鱼类样本或鱼类亲本,以便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生产或研究工作。这些样本或大或小,或栖息于水体中、上层,或栖息于底层。因此,一种能捕获鱼类活体样本的采样装置,已变得非常迫切和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弥补传统网具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定点、定量收集江河流水中鱼类活体样本的采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它包括浮子、笼身、诱饵网袋、铁圆环框架、喇叭状入口、网片、锚、绳索,其连接关系是:第一锚分别与第一浮子、笼身相连,第二锚分别与第二浮子、笼身相连,笼身内部各铁圆环框架用网片相连,诱饵网袋与中间一铁圆环相连。笼身的一端入口呈喇叭状,较大开口的一端朝向网口。
所述的喇叭状入口起到诱导鱼类入笼,减少鱼类返逃的机会。喇叭状装置由硬质材料组成的支撑结构,形成立体的喇叭状入口通道。
所述的笼身由圆形支撑结构的金属铁环和锦纶单丝编结的网片围成。
所述的笼身是中间呈圆柱体、尾端为圆锥体的尖底桶状结构,笼身网片围成的空间主要起滞留、暂养鱼类的作用。
所述的网片上设有用于固定网片的环状结构。
所述的笼身内部诱饵袋是由锦纶单丝编结而成的网眼袋装结构,袋口可以收缩。置入笼身中间内部悬空,用于存放鱼类饵料,起引诱作用。
所述的鱼类饵料包指豆饼或其他商业鱼类饲料制成的食物团。
所述的锚是由铅或铁等重金属制成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状物,用乙纶绳连着笼身两端,起 固定笼身于特定位置的作用。
所述的浮子为泡沫浮子,其在水面产生的浮力可有助于保持笼身形状及固定其悬浮位置,也可作为河面上的搜寻目标。
所述的连接该装置各部分的绳索为乙纶绳,用于连接、伸展、固定该装置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结构科学简单,笼身的内部空间对捕获的鱼类样本伤害小,且能保持鲜活;
2、可通过调节绳索将该装置固定在不同的水层,适用于收集不同水层的鱼类样本;
3、造价低廉、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廉、作业机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结构纵向剖视图。
其中:第一浮子1、笼身2、诱饵网袋3、铁圆环框架4、喇叭状入口5、网片6、第一锚7、第二锚10、绳索8、第二浮子9。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鱼类活体样本采集装置,它包括第一浮子1、笼身2、诱饵网袋3、铁圆环框架4、喇叭状入口5、网片6、第一锚7、第二锚10、绳索8、第二浮子9。其连接关系是:第一浮子1分别与第一锚7、笼身2相连,第二锚10分别与第二浮子9、笼身2相连,笼身2内部各铁圆环框架4用网片6相连,诱饵网袋3与中间一铁圆环相连。笼身2的一端入口呈喇叭状,较大开口的一端朝向网口。
所述的喇叭状入口起到诱导鱼类入笼,减少鱼类返逃的机会。喇叭状装置由硬质材料组成的支撑结构,形成立体的喇叭状入口通道。
所述的笼身2由圆形支撑结构的金属铁环和锦纶单丝编结的网片围成。
所述的笼身2是中间呈圆柱体、尾端为圆锥体的尖底桶状结构,笼身2网片围成的空间主要起滞留、暂养鱼类的作用。
所述的网片6上设有用于固定网片6的环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39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甘蔗等高带状栽培结构
- 下一篇:一种LED植物生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