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负压、高温工况的锅炉细灰排灰锁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7732.1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0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邢一德;吴文钦;兰华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00 | 分类号: | F23J1/00;F23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601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温 工况 锅炉 细灰排灰锁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灰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负压、高温工况的锅炉细灰排灰锁气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锅炉机组排灰口细灰温度高达500~1000℃。现有排灰装置结构为:集料斗与下料管连通,下料管中串接一个常开的阀门用于检修时关机用,下料管下管口与一个落料筒对接。落料筒由电机带动一个筒体内置的翻料斗旋转,翻料斗为一个轴套均布四个径向板,当电机不转时,两个径向板上沿贴着下料管下端口,灰料受阻不排放;当电机转动时,径向板旋转,将间隔两个径向板空间内的灰料依次翻转向下排放到料车上运走。
翻料斗长期被高温灰料传热,热传导到电机主轴上,电机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影响电机运转及电机寿命,更严重的是人工操作电机翻转卸空后,因下灰管无料位致使空气易倒吸入锅炉机组内,导致炉内产生二次燃烧而结焦,造成排灰口下灰不畅,而卸空时间点无法掌握。目前使用较多的排灰锁气器,主要存在耐温、密封、下灰管料位不稳定及自动性能不足的缺陷,无法满足耐温、自动下灰及锁气要求,影响排灰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负压、高温工况的锅炉细灰排灰锁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包括集料斗、阀门、下料管,其特征在于:下料管下管口与增设的锁气箱上壁通孔密封式连接,锁气箱为箱形体,其下壁呈缩口锥板状,缩口锥板中央孔与一个排料管固定连接;一个矩形横梁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锁气箱对应的两侧壁上,矩形横梁上表面为V形槽;增设一个L形杠杆,L形杠杆纵向杆上端部为圆锥顶,纵向杆与下料管同一轴心线,圆锥顶顶尖托在一个下伞状锥形板内空中央锥顶上,下伞状锥形板上壁圆锥面封盖接触式贴合在下料管下管口内沿上;下伞状锥形板顶部固定一个纵立杆,纵立杆顶部固定一个上伞状锥形板,上伞状锥形板底圆外径小于下料管内径;L形杠杆横向杆中部固定连接一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支点块,支点块的三角顶边顶在矩形横梁的V形槽槽底上;支点块三角顶朝下的顶角小于矩形横梁V形槽槽角,一个圆环状砝码中央孔内螺纹拧合在L形杠杆横向杆右端部的外螺纹上;圆环状砝码重量及横向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集料斗内装50-60%容积的灰料时,L形杠杆处于力矩平衡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杠杆原理启闭下料管下管口,保证了空气不会产生倒吸入锅炉机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集料斗4、阀门5、下料管6,其特征在于:下料管6下管口与增设的锁气箱3上壁通孔密封式连接,锁气箱3为箱形体,其下壁呈缩口锥板状,缩口锥板中央孔与一个排料管固定连接;一个矩形横梁1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锁气箱3对应的两侧壁上,矩形横梁1上表面为V形槽;增设一个L形杠杆8,L形杠杆8纵向杆上端部为圆锥顶,纵向杆与下料管6同一轴心线,圆锥顶顶尖托在一个下伞状锥形板7内空中央锥顶上,下伞状锥形板7上壁圆锥面封盖接触式贴合在下料管6下管口内沿上;下伞状锥形板7顶部固定一个纵立杆,纵立杆顶部固定一个上伞状锥形板10, 上伞状锥形板10底圆外径小于下料管6内径;L形杠杆8横向杆中部固定连接一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支点块2,支点块2的三角顶边顶在矩形横梁1的V形槽槽底上;支点块2三角顶朝下的顶角小于矩形横梁1V形槽槽角,一个圆环状砝码9中央孔内螺纹拧合在L形杠杆8横向杆右端部的外螺纹上;圆环状砝码9重量及横向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集料斗4内装50-60%容积的灰料时,L形杠杆8处于力矩平衡状态。
当集料斗4内装灰料容积设定的平衡点超过时,杠杆8平衡被破坏,灰料靠自重推开下伞状锥形板7自动落料,落料启动后,还有部分灰料靠惯性下料,但惯性下料只能略为部分超过平衡点,杠杆8在砝码9作用下回位关闭下管口。所以落料过程中,下料管6不会形成空腔,空气不会倒及。上伞状锥形板10减小落料惯性冲击力。
杠杆8纵向杆圆锥顶锥度小于下伞状锥形板7锥度,使下伞状锥形板7可周向自由随机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7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