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4337.6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18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姜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亿泰来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06 | 分类号: | B22C9/06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7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金属 铸造 模具 排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
背景技术
铝合金金属型铸造工艺在我国得到广泛的使用。在铸造工艺过程中,金属型的排气是关键的工艺要求之一,将模具内部的空气及其他杂气排出从而提升模具产品品质。排气的方式主要采用在模具上设计排气槽和排气塞的方式进行排气。目前,常用的排气塞主要有:第一种是线槽式结构的排气塞,如图1所示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和图2所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线槽式排气塞本体1’是个倒置的筒状结构,并且在顶部设置有平行排列的多条与排气塞内部相通的径向线槽11’;第二种是缝隙式结构的排气塞,如图3所示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和图4所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缝隙式排气塞本体2’是个实心圆柱状结构,并且沿圆周方向设有从外往里的轴向缝隙22’;第三种是针眼式结构的排气塞,如图5所示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和图6所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针眼式排气塞本体3’是个实心圆柱状结构,并且本体上设置有多个轴向通孔33’,这些轴向通孔沿圆周方向均匀排列,且由圆心到边缘有多圈的设置。
但是,针对以上所述的三种排气塞,存在以下的缺点:
1)对于第一种线槽式排气塞,由于径向线槽是细长条的,而铝合金本身的材质很软,因此,在加工线槽时,极易出现堵塞线槽的现象,从而影响排气效果;
2)对于第二种缝隙式排气塞,由于轴向缝隙只能沿圆周方向排列,缝隙的数量受到排气塞本体直径尺寸的限制,因此,排气效果较差;
3)对于第三种针眼式排气塞,由于针眼式轴向通孔的加工成本高,从而增加使用成本;而且,轴向通孔极易被涂料或其它污物堵塞而无法清理,从而导致排气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方便、排气效果好的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它由多个缝隙式排气塞套叠连接而成,每个缝隙式排气塞上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有轴向缝隙。
所述的缝隙式排气塞的数量为三个,从外到里依次为第一排气塞、第二排气塞和第三排气塞,所述的第一排气塞内具有第一台阶孔,第二排气塞内具有第二台阶孔,第三排气塞的中心为实心;所述的第三排气塞紧配在第二排气塞的第二台阶孔的大直径孔内,第二排气塞紧配在第一排气塞的第一台阶孔的大直径孔内。
所述的第一排气塞、第二排气塞和第三排气塞的上端外圆壁上均具有环形槽,第一排气塞的第一台阶孔与第二排气塞上的环形槽形成第一环形间隙,第二排气塞的第二台阶孔与第三排气塞上的环形槽形成第二环形间隙。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将原来的实心缝隙式排气塞做成具有台阶孔的空心缝隙式排气塞,每个缝隙式排气塞的圆周面上设有多条用以排气的缝隙,再从外到里一个一个套叠连接起来,这样,同样一个排气塞的体积,却大大增加了缝隙的条数,相应地就是增加了排气的通道,既具备了缝隙式排气塞加工方便的优点,又大大增加了排气塞的排气效果;另外,在大小两个排气塞之间设置的环形间隙,也是具有排气的作用,使排气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线槽式排气塞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线槽式排气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缝隙式排气塞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缝隙式排气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针眼式排气塞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针眼式排气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铝合金金属型铸造模具用的排气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
现有技术:1’、线槽式排气塞本体;11’、径向线槽;2’、缝隙式排气塞本体;22’。轴向缝隙;3’、针眼式排气塞本体;33’、轴向通孔;
本实用新型:5、轴向缝隙;6、第一环形间隙;7、第二环形间隙;8、第一排气塞;9、第二排气塞;10、第三排气塞;11、第一台阶孔;12、第二台阶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亿泰来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亿泰来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43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静压导向套浇注内耐磨层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环回检测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