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装于汽车头枕的多功能保护气囊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8032.2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2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光玲玲;王桃英;初永平;周大永;刘卫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33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汽车 多功能 保护 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座椅前后的乘坐者都具有保护功能的安装于汽车头枕的多功能保护气囊。
背景技术
通常的汽车头枕保护气囊只有一个用于保护座椅上的乘坐者的头部及颈部的气袋。但是,正面碰撞时后排座椅上的乘坐者的头部容易与前排座椅头枕发生二次碰撞导致头部伤害。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442565U,授权公告日2010年4月28日,一种安全气囊结构,解决了普通的安全气囊展开的初始阶段会在瞬间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并对乘员产生很高的冲击力,导致乘员受到伤害的问题。它有一个气袋、气体发生器、支架,在气袋根部缝纫有导流片,在导流片两端缝纫有挡片,所述的气袋进气口位于由导流片和挡片围成的空间内。该实用新型具有可降低气囊展开过程中对乘员的瞬间冲击力,对正常坐姿乘员提供有效保护的特点。不足之处是不能保护座椅后部的乘坐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能保护座椅后部的乘坐者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对座椅前后的乘坐者都具有保护功能的安装于汽车头枕的多功能保护气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装于汽车头枕的多功能保护气囊,所述保护气囊位于汽车头枕内部的开口向上的空腔内,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袋,所述气袋包括向头枕前方打开的前气袋和向头枕后方打开的后气袋,气体发生器通过前充气口与前气袋相连接,气体发生器通过后充气口与后气袋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在传统的头枕气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气袋,即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保护气囊由一个气体发生器和两个气袋组成,安装在座椅头枕内。
当车体发生正面碰撞时,气囊点爆,控制装置仅使后气袋展开,后排乘员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并与后气袋接触,在接触力的作用下改善头部运动姿态,避免与头枕发生二次碰撞,减轻头、颈部的伤害。
当车体发生后面碰撞时,气囊点爆,控制装置仅使前气袋展开,驾驶员侧在惯性力和座椅接触力的作用下,头、颈部相对座椅向后运动,与前气袋接触,在气囊的作用下改善头、颈部的运动,减小颈部伤害,起到保护作用,实现气囊在两种不同碰撞情况下对乘员头部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对头枕的设计要求低,只需头枕有一定的厚度以满足气囊的安装空间;而两个气袋形状规则,容易实现;气囊的保护作用明显。可弥补头枕设计不合理或后排空间不足的缺陷。
作为优选,所述前气袋为椭圆形或长方形。椭圆形或长方形可以与座椅上的乘坐者的颈部相配合,减缓对乘坐者造成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所述后气袋为圆形,后气袋的容积比前气袋大。由于前后座椅之间的空间比较大,后气袋的容积大会给后排座椅的乘坐者的头部更好的保护。前气袋容积小不会给座椅的乘坐者的颈部和头部带来大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发生器为增力式气体发生器,包括发生器体、引药、火药、点爆装置和线束连接器。增力式气体发生器递进式的打开各个点爆装置,气袋不会突然打开,减缓气袋对人体造成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所述前充气口开口向前,后充气口开口向后。
作为优选,气袋设有单向泄气口。单向泄气口用于当空间过小气囊内压力超过一定的压力时,自动的排除部分气体,减少对乘坐者的冲击力。
作为优选,气袋采用尼龙6.6材料。尼龙6.6材料具有熔点高、强度好、耐磨损、抗老化的优点。
作为优选,充气口设有环状安全充气阀。安全充气阀具有防漏气的优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既可对座椅上的乘客的头部和颈部提供保护,又可以对后排座椅的乘客的头部提供保护;(2)结构简单,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收纳在头枕上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开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前气袋1,后气袋2,气体发生器3,头枕4,保护气囊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80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PEPS防盗系统
- 下一篇:一种避免二次伤害的安全提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