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5010.2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4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毕磊;高善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2 | 分类号: | G01C15/02;G01C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沉降 观测 预埋件 | ||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
2、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需要在建筑物的构件内设置均匀分布的沉降观测点,由于现有的沉降观测点装置多为外露式,非常影响人员行走,也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且在施工期间容易受到人为破坏。
3、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其结构由预埋套筒、螺栓和丝堵构成,预埋套筒内部设置为空心圆筒,内壁设置有套丝,预埋套筒设置在沉降观测点处的建筑物墙、柱内;螺栓和丝堵的端部设置有与预埋套筒相适应的套丝。
上述预埋套筒外皮同建筑物墙、柱外皮平齐。
上述螺栓设置有套丝的一端端部为锥形设置。
上述螺栓的外侧设置有排气槽。
上述预埋套筒的外壁设置有2-5道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和现有技术相比,对预埋套筒外露长度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非观测期间在预埋套筒中旋入丝堵,在沉降观测点处的建筑物墙、柱浇注混凝土前,将预埋套筒预埋,保证套筒外皮同建筑物墙、柱外皮平齐,保证非观测期间沉降观测点位的安全,避免了传统外露的预埋套筒过长影响人员行走,减少了人为破坏因素,且使得沉降观测点更为美观,对后续装饰装修工程没有任何影响,在非观测期间采用拧入丝堵的形式,保证了长期的非观测期间内预埋套筒的生锈、污染,垃圾填塞等问题。避免预埋套筒松动使得观测点损坏,在套筒外壁设置凹槽,以增加预埋套筒与混凝土结构的锚固力,使得预埋套筒更牢固,耐久性更好,测量数据更准确。螺栓旋入套筒内部分末端设计为锥形,并增加了排气槽,使得螺栓旋转进入预埋套筒时,及时将预埋套筒内的空气排出,使得螺栓更彻底的旋转到底,并保证了与预埋套筒的紧密贴合。
4、附图说明
图1为预埋套筒的剖视图;
图2为预埋套筒与螺栓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预埋套筒与螺栓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4为预埋套筒与丝堵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预埋套筒与丝堵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1、预埋套筒;2、建筑物墙、柱;3、螺栓;4、排气槽;5、丝堵。
5、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作以下详细说明。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其结构由预埋套筒1、螺栓3和丝堵5构成,预埋套筒1内部设置为空心圆筒,内壁设置有套丝,为减少预埋套筒1与结构纵筋的冲突,将预埋套筒1直径确定为27mm;螺栓3和丝堵5的端部设置有与预埋套筒1相适应的套丝,螺栓3和丝堵5通过套丝拧入预埋套筒1内;螺栓3设置有套丝的一端端部为锥形设置,其外侧设置有2道2mm宽、1mm深的排气槽4,使得螺栓3拧入预埋套筒1时,及时将预埋套筒1内的空气排出,螺栓3更彻底的旋转到底,并保证了与预埋套筒1的紧密贴合。
沉降观测点预埋件的使用方法如下:
(1)、在需要设置沉降观测点处的建筑物墙、柱2浇注混凝土前,将预埋套筒1预埋到相应的沉降观测点位置,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保证预埋套筒1外皮同建筑物墙、柱2外皮平齐;
(2)、在不进行沉降点观测的时候,将丝堵5拧在预埋套筒1内;
(3)、需要进行沉降点观测的时候,拧下丝堵5,将螺栓3拧入预埋套筒1内,进行沉降点观测。
预埋套筒1直径大小、长度合适,既能满足沉降观测时承受荷载的要求,又能满足结构施工期间预埋套筒1与纵筋不冲突。预埋套筒1的外壁设置有3道6mm宽,2mm深的凹槽,以增加预埋套筒1与建筑物墙、柱2的锚固力,使得预埋套筒1更牢固稳定,沉降观测点保护更好,测量数据更连续准确,能较好地满足沉降观测周期长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沉降观测点预埋件其加工制作非常简单方便,按照说明书附图所示即可加工。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50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