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铜冶炼用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5232.4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0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方根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富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9/02 | 分类号: | C22B9/02;C22B15/14;B01D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5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冶炼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器,具体涉及一种铜冶炼用过滤器。
背景技术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最好的纯金属之一,稍硬、极坚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铜和它的一些合金有较好的耐腐蚀能力,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在其表面可以生成一层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这叫铜绿,可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略溶于盐酸,容易被碱侵蚀。
铜化合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很广,几乎每一行业都有应用到铜的化合物。硫酸铜是印染工艺中常用的媒染剂,以提高光泽的持久性和耐洗性,广泛应用于纺织和皮革业。铜的化合物有蓝、绿、红、黑等彩色,可以用做玻璃、陶瓷、水泥、搪瓷的着色剂,它们也是某些染发剂的组成,在烟火中加入硝酸铜发绿光,等等。添加铜化合物的油漆有抗海水生物污损的作用。铜的一些有机化合物是有效的防腐剂,用于纸浆、木材、木制品和帆布等织物的防腐。铜的某些化合物是橡胶、石油和人造纤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化学制剂,起催化、净化等作用。硫酸铜电解液,用于镀铜、生产电解铜箔和铜的提纯等。
从铜矿中开采出来的铜矿石,经过选矿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或者说是铜矿砂,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铜矿石的冶炼过程:从铜矿石冶炼铜的过程比较复杂,以黄铜矿为例,首先把精矿砂、熔剂(石灰石、砂等)和燃料(焦炭、木炭或无烟煤)混合,投入“密闭”鼓风炉中,在1000℃左右进行熔炼,于是矿石中的一部分硫成为SO2(用于制硫酸),大部分的砷、锑等杂质成为AS2O3、Sb2O3等挥发性物质被除去:2CuFeS2+O2=Cu2S+2FeS+SO2,一部分铁的硫化物转变为氧化物:2FeS+3O2=2FeO+2SO2。Cu2S跟剩余的FeS等便熔融在一起而形成“冰铜”(主要由Cu2S和FeS互相溶解形成的,它的含铜率在20%~50%之间,含硫率在23%~27%之间),FeO跟SiO2形成熔渣:FeO+SiO2=FeSiO3。熔渣浮在熔融冰铜的上面,容易分离,借以除去一部分杂质。然后把冰铜移入转炉中,加入熔剂(石英砂)后鼓入空气进行吹炼(1100~1300℃)。由于铁比铜对氧有较大的亲和力,而铜比铁对硫有较大的亲和力,因此冰铜中的FeS先转变为FeO,跟熔剂结合成渣,而后Cu2S才转变为Cu2O,Cu2O跟Cu2S反应生成粗铜(含铜量约为98.5%)。2Cu2S+3O2=2Cu2O+2SO2,2Cu2O+Cu2S=6Cu+SO2,再把粗铜移入反射炉,加入熔剂(石英砂),通入空气,使粗铜中的杂质氧化,跟熔剂形成炉渣而除去。在杂质除到一定程度后,再喷入重油,由重油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使氧化亚铜在高温下还原为铜。得到的精铜约含铜99.7%。
冶炼过程中形成的熔渣、炉渣等需用过滤器过滤出来,常用的铜冶炼用过滤器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和固连于壳体下方的壳体支撑,过滤器利用壳体支撑被牢靠的固定于支撑面(如地面)上。该过滤器总重大约11t,如过滤器内填入工作介质,则总重将会有50t左右,需要利用大型吊车才可搬动,但是在厂房内吊车不能开展工作,所以如何将铜冶炼用过滤器移动已成为铜冶炼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铜冶炼用过滤器,利用本结构,铜冶炼用过滤器可在支撑面上任意滑动,省时、省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冶炼用过滤器,放置于支撑面上,包括壳体和固连于壳体下方的壳体支撑,所述壳体支撑的下端两侧设有导向槽,所述支撑面上对应于导向槽的位置固设有导轨,所述铜冶炼用过滤器利用导向槽与导轨之间的配合滑设于支撑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槽内固设有与导轨滚动连接的滚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富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富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52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