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9271.1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096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曾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49/32 | 分类号: | B65H4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混凝土 钢绞线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公路施工领域,具体涉及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取得迅猛发展,其中,高速公路的发展显得尤为迅速。在高速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为了加强高速公路的结构,常常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使用到钢绞线。生产出的钢绞线为了运输的方便,通常盘绕成线圈组,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盘绕成线圈组的钢绞线拉直裁剪成适合的长度才能使用。人工放线时每次只能单独放一根钢绞线,如果一次放多跟钢绞线,在放线时的拖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整个线圈组会随钢绞线的拖拉端移动,用一般的杆体进行拖动,杆体上没有设置相应的与钢绞线对应的凹槽,给拖动过程带来不便,费时费力,影响到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固定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同时拖拉多根钢绞线,放钢绞线时,整个线圈组会随钢绞线的拖拉端移动,杆体上没有设置与钢绞线对应大小的凹槽结构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连接杆组、 下连接杆组、第一连接杆组和第二连接杆组交叉组成的支架,与上连接杆组交叉垂直在同一平面的上限位杆组,上连接杆组和上限位杆组形成一个上腔体,与下连接杆组交叉垂直在同一平面的下限位杆组,下连接杆组和下限位杆组形成一个下腔体,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的竖直平面内有一块固定板,且在下连接杆组上的固定板上设有限位孔,上限位杆组平行于下限位杆组,所述上连接杆组平行于下连接杆组,第一连接杆组平行于第二连接杆组,第一连接杆组和第二连接杆组同时垂直固定于第一连接杆组和第二连接杆组,所述下连接杆组中间部分分布有与限位孔对应个数的穿束凹槽,穿束凹槽大小与钢绞线大小相对应,所述限位孔为三个且均匀分布。
上述的限位板上分布有与限位孔相对应的通孔,通孔与限位孔在同一直线上且大小相等。
上述的限位孔为圆形,大小与钢绞线大小相对应。
上述的穿束凹槽设置为圆弧形。
上述的固定板垂直于上连接杆组或者下连接杆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下连接杆组的中间部分分布有与限位孔对应个数的穿束凹槽,穿束凹槽大小与钢绞线大小相对应,只需将钢绞线放到对应的穿束凹槽内进行拖动,操作方便,也容易对准位置。且设置有多个限位孔,可同时对多根钢绞线进行拉伸,加快速度。
(2)本实用新型在竖直平面内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杆组和第二连接杆组,使各杆组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支撑架,使固定板不会在钢绞线拉伸的过程中偏移原来的位置,实现对钢绞线很好的拉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为:1、上限位杆组;2、上连接杆组;3、下限位杆组,4、下连接杆组;5、第一连接杆组;6、第二连接杆组;7、固定板;8、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上连接杆组2、 下连接杆组4、第一连接杆组5和第二连接杆组6交叉组成的支架,与上连接杆组2交叉垂直在同一平面的上限位杆组1,上连接杆组2和上限位杆组1形成一个上腔体,与下连接杆组4交叉垂直在同一平面的下限位杆组3,下连接杆组4和下限位杆组3形成一个下腔体,在上腔体和下腔体之间的竖直平面内有一块固定板7,且在下连接杆组4上的固定板7上设有限位孔8,上限位杆组1平行于下限位杆组3,所述上连接杆组2平行于下连接杆组4,第一连接杆组5平行于第二连接杆组6,第一连接杆组5和第二连接杆组6同时垂直固定于第一连接杆组5和第二连接杆组6,所述下连接杆组4中间部分分布有与限位孔8对应个数的穿束凹槽10,穿束凹槽10大小与钢绞线大小相对应,所述限位孔8为三个且均匀分布。固定板7垂直于上连接杆组2或者下连接杆组4。穿束凹槽10设置为圆弧形。限位板9上分布有与限位孔8相对应的通孔,通孔与限位孔8在同一直线上且大小相等。限位孔8为圆形,大小与钢绞线大小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凯铭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9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光源光学参数在线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平衡机上的挡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