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噬菌体模型教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1397.2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2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越雄;曹广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00 | 分类号: | G09B2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噬菌体 模型 教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型教具,尤其涉及噬菌体模型教具。
背景技术
自1907年噬菌体被发现之后,其在人类对于微生物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利用噬菌体成功治疗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等。
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然后噬菌体有时有益,有时有害,有益是由于它会使人体内的一些病菌死亡,有害是指它可能会使一些益菌或者其他本身属于有害菌但被人利用做一些有益的事的细菌或者真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酵母菌等)感染致死;在发酵工业上噬菌体的危害也很大,大罐液体发酵若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轻则引发发酵周期延长、发酵液变清和发酵产物难以形成等事故,重则造成倒罐、停产甚至危及工厂命运。所以噬菌体的运用十分关键。要利用噬菌体就要对噬菌体进行全面地了解,从结构、性能、作用各方面进行分析。然而现在研究噬菌体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在教学领域中,这个办法不能很好地实施,因为每个人通过显微镜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也有利用照片或者示意图来进行教学的,但由于这是平面的,不能够很好地分析其结构,解释其工作原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能够很好地展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噬菌体模型教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噬菌体模型教具,包括头部、线状核心、尾鞘、尾管、基板,所述头部是一下方设有颈部的半个空心正二十面体,所述头部外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凸起的半球体,所述尾鞘为一外表面设置有均匀的沿中心轴连续螺旋排列的半球体的中空圆管,所述尾管为一有颈环的中空圆管,所述尾鞘为一中空圆管,所述基板为一上面设置有一中空圆管的中空圆盘;所述线状核心设置在所述头部内,所述头部设置在所述尾管的颈环上,所述尾管设置在所述尾鞘内,所述尾鞘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上均匀设置有尾丝、底部设置有尾钉。
优选地,所述头部内部上方两侧面上各设置有一条凹槽。
优选地,所述尾鞘内表面设置有均匀的沿中心轴连续螺旋排列的凹槽。所述尾鞘为两片半圆片组成,分别为第一半圆片与第二半圆片。
其中,在所述第一半圆片与第二半圆片顶部内侧设置有支撑片,所述第一半圆片与第二半圆片采用卡扣连接,扣起来形成一中空圆管,利用所述支撑片卡在所述尾管上。
优选地,所述基板边缘环形均匀设置有六个孔,所述尾丝设置在所述孔内。
优选地,所述线状核心为线状金属,上部有两条与所述凹槽配合的金属线,其余形状无定性。
优选地,所述尾丝为折线形金属丝,数量为六根。
优选地,所述尾钉形状是圆台形,数量为六个,沿基板中心中心环形均匀排列。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头部是被中心轴所在平面切割的空心二十面体的一半,所述颈部的中心轴在切割面上,所述尾管为上部、下部,所述尾管上部高度小于所述颈部高度,所述尾管外直径小于所述颈部内直径,所述颈环外直径与所述尾鞘外直径相同。
所述基板上的中空圆管外直径小于所述尾鞘内直径,所述基板外直径大于所述尾鞘外直径。
所述头部、尾鞘、尾管、基板、尾钉材质为塑料,线状核心、尾丝材料为金属。
通过头部、线状核心、尾鞘、尾管、基板、尾丝各部分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噬菌体模型。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三维立体结构,能够使观察者清楚地了解噬菌体的外观及结构。
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拆装结构,不仅能够节省运输空间,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增加使用者的动手能力,加深记忆,更加深入了解噬菌体的构造。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材料是塑料,不仅能节约一些成本,并且可以制造成多种色彩,用颜色标记病毒上各个外形相似却不同功用,不同结构的部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噬菌体模型教具立体图;
附图2为尾管立体图;
附图3为底座立体图;
附图4为底座反面立体图;
附图5为头部反面立体图;
附图6为尾鞘表面图
附图7为尾鞘内部图。
以上附图中:1、头部;2、颈部;3、尾管;4、尾鞘;5、基板;6、尾钉;7、尾丝;8、线状核心;9、颈环;10、凹槽;11、螺旋凹槽;12、第一半圆片;13、第二半圆片;14、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13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源热泵中央空调供液管路
- 下一篇:二次冷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