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1441.X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0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李为腾;李术才;王德超;王琦;王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02D5/7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邓建国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工程 模型 试验 预应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
背景技术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根据相似理论将实际工程转换为室内模型进行试验模拟,其有利于在复杂的试验过程中突出主要矛盾,便于把握、发现现象的内在联系,其中,地下工程模型试验是对隧道、煤巷等地下工程进行仿真模拟,指导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中,洞室开挖后,需要模拟洞室的支护如模拟锚杆支护,但目前模型试验用锚杆的制作和施作技术尚未成熟,特别对于模拟实际工程中的预应力锚杆还缺乏有效手段,模型试验中难以真实反映实际工程中预应力锚杆的支护作用,降低了模型试验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效的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以解决模型试验中预应力锚杆的模拟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包括杆体、托盘、弹簧、螺母;所述托盘为两个,托盘和螺母依次套在杆体上,弹簧也套在杆体上,处于两个托盘之间。
所述杆体为金属杆体,其根据模型试验相似比尺确定尺寸和比选材料。
杆体一端设置有与螺母相对应的螺纹,在杆体另一端涂有粘结剂,所述粘结剂能够粘结杆体和模型体。
一种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的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钻孔。定位锚杆位置,然后根据锚杆孔设计深度,利用微型气钻在模型体上钻孔;
(2)安装锚杆。将预制好的锚杆置入钻孔内,并保持锚杆静止不动,直至锚杆锚固端与模型体粘结产生锚固力;
(3)施加预应力。锚杆安装完成后,根据弹簧弹力与螺母旋转圈数的关系旋转n圈螺母,从而推动托盘挤压弹簧,此时弹簧由于压缩产生弹力,从而张拉锚杆使其产生预应力并达到设计值。其中,锚杆设计预应力大小等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其与螺母旋转圈数的关系为:
F=K×L;
式中,F为锚杆设计预应力,K为弹簧刚度,L为螺母旋转n圈时在锚杆上的移动距离,n≥0。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模型试验中预应力锚杆模拟的问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制作简单,成本低,能满足模型试验批量生产使用的要求;
(2)通过改变杆体材料以及其长度和直径,可以任意调节模型预应力锚杆尺寸,可满足模型试验各种相似比的要求,从而使模型试验锚杆和实际工程锚杆一一对应。
(3)通过选择弹簧刚度与长度,可以控制模型预应力锚杆的预应力大小范围,能够满足模型试验各种相似比的要求,真实反映实际工程锚杆的预应力作用。
(4)该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矿山等地下工程领域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例说明:1—杆体;2—托盘;3—弹簧;4—螺母;5—粘结剂;6—钻孔;7—模型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中,本实施例的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包括杆体1、托盘2、弹簧3、螺母4;所述托盘2为两个,托盘2和螺母4依次套在杆体1上,弹簧3也套在杆体1上,处于两个托盘2之间;所述杆体1为金属杆体,其根据模型试验相似比尺确定尺寸和比选材料;所述杆体1一端设置有与螺母4相对应的螺纹,在杆体1另一端涂有粘结剂5,所述粘结剂5能够快速粘结杆体1和模型体7。
一种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用预应力锚杆的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钻孔。定位锚杆位置,然后根据锚杆孔设计深度,利用微型气钻在模型体7上钻孔;
(2)安装锚杆。将预制好的锚杆置入钻孔6内,并保持锚杆静止不动,直至锚杆锚固端与模型体7粘结产生锚固力;
(3)施加预应力。锚杆安装完成后,根据弹簧3弹力与螺母4旋转圈数的关系旋转n圈螺母4,从而推动托盘2挤压弹簧3,此时弹簧3由于压缩产生弹力,从而张拉锚杆使其产生预应力并达到设计值。其中,锚杆设计预应力大小等于弹簧3产生的弹力大小,其与螺母4旋转圈数的关系为:F=K×L;
式中,F为锚杆设计预应力,K为弹簧3的刚度,L为螺母4旋转n圈时在锚杆上的移动距离,n≥0。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14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