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进出风消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4944.2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7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宋继萍;林嘉祥;何鹭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嘉达声学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24 | 分类号: | F24F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8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出 消声 系统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静音房的进出风消声系统。
背景技术
静音房是一种为有测试要求的产品制造车间设计的隔声测试装置,在静音房里面可测试一些小型的产品,如电机、音响、变压器等。静音房的关键技术及主要技术指标是高隔声量,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同时,对静音房配置的相关设备应做到低噪声,使静音房内达到低噪声环境,静音房内本底的噪声值越低,测试效果越好。静音房的围护结构的隔声量越高,可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但是,如果静音房配置的相关设备噪声声级较高,直接影响到静音房内本底的噪声值,影响到测试效果。
在静音房内工作的检测人员,应保证他们的工作条件。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第6章 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的6.6.1 工作场所的新风应来自室外,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新风量应满足下列要求:非空调工作场所人均占容积<20m3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如所占容积>20m3时,应保证人均新风量≥20m3/h;采用空气调节的车间,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洁净室的人均新风量应≥40m3/h。为此,静音房应配备空调系统以满足人均新风量的要求。特别是小型静音房,它不可能配套专用空调房来提供所需的循环空气。往往是直接在静音房安装分体空调的壁挂式内机,在检测时再将空调关机,以满足静音房内本底的噪声值的要求。由此,对检测工作效率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检测时间较长的时,会影响操作员的健康。壁挂式内机是噪声声源,通风消声器是噪声的传播途径。由此,降低静音房所配备的进出风消声系统的噪声对于检测工作效率及操作员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空气调节系统噪声对静音房内本底噪声值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出风消声系统,该进出风消声系统不仅不影响静音房内本底噪声值,而且,能提高检测工作效率,保证操作员的健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进出风消声系统,能够降低静音房内空气调节系统噪声,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及引风机放置在静音房外壁上部,设置外进风消声器、内进风消声器,外出风消声器、内出风消声器及进气消声罩、引风机安装架。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安装在静音房外隔声结构上部的进气消声罩内,进气消声罩与外进风消声器直接相接。如果将分体式空调室内机设置在静音房内,分体式空调室内机的噪声值往往超出静音房内本底噪声值。外进风消声器设置在静音房内隔声结构、外隔声结构之间,内进风消声器设置在静音房内隔声结构的下部,内进风消声器进风口在静音房内,外进风消声器与内进风消声器通过通风管道相接。经过分体式空调室内机调节空气由此进入静音房内,满足工作条件要求,利用外置引风机产生的负压引导静音房内的空气循环流通,引风机安装架使用螺栓与静音房内隔声结构外壁固定,引风机与引风机安装架之间使用弹簧吊杆连结,以阻隔引风机工作时的振动传递。引风机与外出风消声器使用弹性隔声材料相接,外进风消声器设置在静音房内隔声结构、外隔声结构之间,在静音房内隔声结构顶部设置内出风消声器,出风口在静音房内的顶部。由此形成静音房内气体是由下往上的流动,满足热气上升的空气流通要求。外进风消声器的进风口与内进风消声器出风口设置防鼠网,外出风消声器的出风口与内出风消声器进风口设置防鼠网。内进风消声器与内出风消声器之间不相接,出风经由静音房内隔声结构、外隔声结构之间的空间。由于静音房内隔声结构、外隔声结构之间设置有吸声材料,可以吸收引风机的噪声,能减缓噪声经出风消声器往的静音房内的传播。
静音房空气流向:室外新鲜空气→进气消声罩→空调室内机(调节)→外进风消声器→通风通风管道→内进风消声器→进风口→静音房内下部→静音房内上部→出风口→内出风消声器→内隔声结构、外隔声结构之间→外出风消声器→引风机→废气往室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静音房空气调节系统开机时,持续、正常地开展检测工作,克服静音房空气调节系统的噪声对静音房内本底噪声值的影响,设置成本低,方便使用和维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进出风消声系统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纵剖面构造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嘉达声学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嘉达声学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49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