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输液的高分子精密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6931.9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7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洋;付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洋 |
主分类号: | A61M5/38 | 分类号: | A61M5/3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0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输液 高分子 精密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涉及一种过滤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输液的高分子精密过滤器。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一直是抢救危重病人、治疗各类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它直接将药物通过静脉输入血液,可以最快速度的发挥药效。因此,静脉输液器是目前医疗中最常见的辅助器械,临床使用量非常之大,尤其是一次性的输液器诞生以来,每年的用量在逐步上升。然而,它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是,在输液过程中由于靠针头的孔将药液直接输入人体,同时也会将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超过标准的微粒直接输入人体,给患者带来危害;因此,也一直成为医护人员和输液器生产者优虑最多的难题,因为输液中的超过标准的微粒,对人体终末动脉及供养的细胞可以造成直接的危害,医学上称为输液污染病,它会给患者带来近期或远期影响的危害;近期影响是立时可见的,如有的患者会在输液时或输液后出现热源反应:红疹、瘙痒、肿胀等;远期影响如,过敏症状几小时后出现,该症状会与其它疾病混淆,还有几年、几十年后才出现的中风、栓塞等疾病,也多和输液污染有关;尽管目前一再强调加强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但即使在最严格的操作规范下微粒带来的危害仍然无法消除,因此有必要在输液过程中减少微粒侵入人体,从输液器械上对输入的药液中的微粒进行过滤,减少微粒输入人体的几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输液的高分子精密过滤器,将它和输液器一起使用,可以避免输液中的微粒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输液的高分子精密过滤器,该过滤器包括容置药液的腔体以及设置于腔体内的过滤膜,所述过滤膜将腔体分隔为两个腔室,腔室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输液器连通的液管。
所述过滤器由一个下底和与之配合的上盖及过滤膜构成,上盖的一端延伸有进液管,下底的一端延伸有出液管,进液管和出液管分置于两端,下底和上盖密封结合成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药液的腔体,过滤膜设置于下底和上盖的结合部,并将容置药液的腔体分为与进液管连通的上溶液室以及与出液管连通的下溶液室。
所述上盖上开设有与腔体相连通的气孔,气孔上覆盖有滤膜。
所述过滤膜倾斜设置。
所述过滤膜为一层高分子微孔过滤膜和滤纸复合在一起,其中滤纸朝向上溶液室,高分子微孔过滤膜朝向下溶液室。
所述高分子微孔过滤膜为核子微孔膜或离子微孔膜或粒子微孔膜或纳米微孔膜。
所述下底上设置有多个构成药液流槽的筋条。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容置药液的腔体内设置了过滤膜,使输液时药液通过过滤膜后再进入人体,虽然过滤膜的孔隙很微小,但由于输液的速度不要求很快,完全可以保证药液的过滤速率,药液在大面积经过该过滤膜时,药液中的微小物质被精确分离,并且不会产生药液吸附,可有效防止微粒对人体的伤害,保障患者的安全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盖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下底1,上盖2,过滤膜3,进液管4,出液管5,腔体6,上溶液室6-1,下溶液室6-2,气孔7,滤膜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发明人给出的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输液的高分子精密过滤器,该过滤器包括容置药液的腔体6以及设置于腔体6内的过滤膜3,所述过滤膜3将腔体6分隔为两个腔室,腔室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输液器连通的液管。
所述过滤器由一个下底1和与之配合的上盖2及过滤膜3构成,上盖2的一端延伸有进液管4,下底1的一端延伸有出液管5,进液管4和出液管5分置于两端,下底1和上盖2密封结合成一体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置药液的腔体6,过滤膜3设置于下底1和上盖2的结合部,并将容置药液的腔体6分为与进液管4连通的上溶液室6-1以及与出液管5连通的下溶液室6-2;所述下底1上设置有多个构成药液流槽的筋条。
所述过滤膜3为一层高分子微孔过滤膜和滤纸复合在一起,其中滤纸朝向上溶液室6-1,高分子微孔过滤膜朝向下溶液室6-2;所述高分子微孔过滤膜为核子微孔膜或离子微孔膜或粒子微孔膜或纳米微孔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洋,未经王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69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客车内底板支撑架
- 下一篇:一种骑马机摇摆导向机构